蜀漢七大戰將鎮守南蠻?諸葛亮七擒孟獲背後,或藏鮮為人知秘密!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平定了雍闓、高定、朱褒三路叛軍後,率領大軍進入永昌郡,準備深入南蠻之境與孟獲交戰。正在此時,馬謖奉旨前來犒軍,與諸葛亮議論南征之事,還為諸葛亮定下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平蠻方略。諸葛亮採納並貫徹了“攻心”之策,對孟獲七擒七縱,終於促使其拜服。“攻心”之策是三國故事中經典的謀略之一,《三國志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和《資治通鑑》中也都有記載。

歷史上,馬謖能夠提出“攻心”之策是有一定實踐基礎的而非空談空論,馬謖曾在劉備入蜀後擔任過地處南中的越巂郡的太守,對南中的情形應當大致有所瞭解。而在這段故事中,歷史記載與小說描繪不同的只是幾處細節,一者小說言馬謖在此處出場時“素袍白衣”,因其兄馬良新亡,故而掛孝。但歷史上馬良於夷陵之戰時遇害,距諸葛亮南征已有數年時間,故非新亡。二者,小說中諸葛亮最後留馬謖隨徵,而歷史上馬謖是否隨徵未有記載。且歷史上馬謖是在諸葛亮征討雍闓等前、相送諸葛亮出征時提出的“攻心”之策,而小說中馬謖提出“攻心”之策則是諸葛亮已平定雍闓等三路叛亂後、奉旨前來犒軍時,“攻心”之策提出的時間有細微差別。

蜀漢七大戰將鎮守南蠻?諸葛亮七擒孟獲背後,或藏鮮為人知秘密!

小說中,“七擒孟獲”的故事可謂深入人心,而“七擒孟獲”所服務的亦是“攻心”之策。歷史上,雖然也有“七擒七縱”的類似記載,但委實沒有小說中所描述瀘水之毒、四眼毒泉、驅獸之術、藤甲軍等一系列緊張精彩的情節。而說到“攻心”之策,也自然會想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南撫夷越”的戰略規劃,小說直至諸葛亮南征才透過“攻心”之策再度強調了這一戰略規劃,但歷史上,自劉備入蜀時就已經開始著手對“南撫夷越”戰略進行實踐了,這就不得不提到蜀漢方面庲降都督區的設定。

嚴耕望先生曾對蜀漢的都督區劃分有過簡要論述:蜀漢於緣邊諸郡並置都督:有漢中都督,以備魏;有江州都督及永安都督(一名巴東都督),以備吳;有庲降都督,統南中七郡,先治南昌縣,徙治平夷縣,又徙味縣,以備南蠻。而劉備取蜀後,第一個設定的都督區為庲降都督。但庲降都督與蜀漢其他都督區在命名上有所不同,其他都督區皆以地名命名。而庲降並非地名,雖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曾解釋:“臣松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里,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晉泰始中,始分為寧州。”但任乃強先生則以為庲降非地名:“庲降為招徠降附者之義,非地名。時南中夷落未附者猶多,夷強漢弱,設此職,主招徠撫綏與征伐之任,由其所治屢徙,故不得為地名也。”結合諸葛亮“南撫夷越”的戰略規劃以及歷任庲降都督的表現來看,任乃強先生的說法是頗有道理的。

蜀漢七大戰將鎮守南蠻?諸葛亮七擒孟獲背後,或藏鮮為人知秘密!

蜀漢集團先後任庲降都督的有鄧方、李恢、張翼、馬忠、張表、閻宇、霍弋七人。

鄧方,南郡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任庲降都督,《季漢輔臣贊》稱“安遠強志,允休允烈,輕財果壯,當難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業。”時劉備初定蜀地,北面仍有曹操方面的軍事壓力,故對南中之地只能採取守勢,所謂“當難不惑,以少御多”也正如任乃強先生所言的“夷強漢弱”。所以劉備此時設立庲降都督對南中亦是以安撫為主,以達到“殊方保業”之目的。《季漢輔臣贊》載鄧方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卒(《三國志 李恢傳》則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庲降都督鄧方卒”)。

李恢,建寧俞元人,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或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向劉備自告奮勇接任庲降都督,建興九年(公元231年)卒。期間,李恢曾率部配合諸葛亮南征大軍平定雍闓部叛亂,其部所獲軍功最高。

張翼,犍為武陽人,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接替李恢為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但張翼這個人史載“性持法嚴,不得殊俗之歡心”,未能深刻領會蜀漢對南中撫綏的政策,以至於激發了南中劉胄的叛亂,最後於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被徵調回朝。

蜀漢七大戰將鎮守南蠻?諸葛亮七擒孟獲背後,或藏鮮為人知秘密!

馬忠,巴西閬中人,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接替張翼任庲降都督,到任後迅速平定了劉胄叛亂以及南中地區其他的大小叛亂,並將庲降都督治所遷前移至味縣,處在漢族和少數民族彙集之地,同時還與越巂太守張嶷一同修復、開拓長期以來遭受戰亂的越巂郡,“由此就加安南將軍,進封彭鄉亭侯”。馬忠任庲降都督的時間最長,且最具功績,史載其“威恩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此前,馬忠也曾配合諸葛亮南征大軍平定牂牁郡的朱褒的叛亂。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卒。

馬忠逝世後,張表、閻宇先後繼任庲降都督。張表,成都人,一說張松子,又有說為張松之兄張肅子。史稱其“時名士,清望逾(馬)忠”。閻宇,南郡人,史稱其“宿有功幹,於事精勤”,但此二人雖“繼踵在(馬)忠後,其威風稱績,皆不及(馬)忠”。至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閻宇“將兵五千,增白帝守”,不再任庲降都督。

霍弋,南郡枝江人,霍峻之子,曾任庲降屯副貳都督,後“遷監軍翊軍將軍,領建寧太守,還統南郡事。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進號安南將軍”,《華陽國志》稱其“代(閻)宇為監軍、安南將軍”,霍弋為蜀漢最後一任庲降都督,任期至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至景耀六年(公元263年)。

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亂時曾指出但求“綱紀粗定,夷、漢粗安”。與小說中透過“七擒孟獲”一勞永逸地解決南中問題不同,歷史上,南中地區時服時叛,呈現的問題要複雜得多。

蜀漢相比曹魏和東吳力量最為弱小,要想在北伐過程中保障後方的相對穩定,對南中則須以撫綏為主。所以蜀漢歷任庲降都督之職責,主要在於撫綏南中,這相當於要長期落實“攻心”之策。能夠領會這一戰略的人物,其在任期內對南中的經營大抵不差,而如果不能體會這一戰略,蜀漢的領導人甚至不惜陣前換將。同時,蜀漢授之以庲降都督安遠、綏南、安南等將軍稱號,亦足見其撫綏南中的基本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