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點選藍字 △ 關注我們

他,在紹興知府任職6年間,築衢路、修城池、建軍營、招水軍、固海防……

他,訪查百姓疾苦,興修水利,革除弊政……

《宋史》中對他讚賞有加:“綱學有本原,多聞博記,兵農、醫卜、陰陽、律歷諸書,靡不研究;機神明銳,遇事立決。在越佩四印(擔任四個職務),文書山積,而能操約御詳,治事不過二十刻,公庭如水……”

他,就是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汪綱畫像

資料圖片

汪綱,

出生於徽州府黟縣,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經考試選拔任職。數十年間歷任桂陽、弋陽、蘭溪等多地的行政主管,因政績卓著而受到廣泛好評。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不畏豪強,重整河湖

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冬,已過天命之年的汪綱,出任紹興府知府,主管浙東安撫司公事兼提點刑獄。

汪綱到任後,發現紹興府城內“衢道久不修治,遇雨泥淖,幾於沒膝”,民間呼聲強烈。他立即與本府佐吏精心規劃、逐一興工,先後用石料修繕、砌築河岸,疏浚城內堵塞的運河河道,恢復城內河渠便利。

諸暨縣內有16個鄉臨湖,當地人利用湖泊灌溉,水利作用十分明顯。後因豪強大族在岸邊植樹圍田,逐步蠶食水面,導致湖面縮小,水流不暢。一遇大雨,就會形成澇災。汪綱瞭解實情後,奏請朝廷下詔,由提舉常平司挖開豪族私圍的田,並下令禁止圍田,重新恢復湖田的水利功用。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疏浚運河,暢通水路

在汪綱出任紹興府知府期間,西興運河大面積淤塞,嚴重影響漕運和民間水上交通。汪綱稟報朝廷,請求疏浚西興運河。除府內自備工匠、伕役、錢米外,由“朝廷支撥米三千石、度牒七道,計錢五千六百貫,添助支遣,通計一萬三千貫”。據記載,在汪綱帶領下,此次疏浚工程共疏導西興運河水路50多里,使“河流通濟,舟楫無阻,人皆便之”。同時,他主持在錢塘江南岸江口建起水閘,使淤泥不能進堤,西興運河水不輕易流失,保障了漕渠的暢通。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南宋紹興府圖

資料圖片

汪綱在大規模疏浚西興運河的同時,增築陸路纖道,並將其中一些地段的土塘改為石塘,與城邑相接,從而使“徒行無褰裳之苦,舟行有挽纖之便。田有畔岸,水有儲積”,作用十分顯著。在主持增築陸路纖道時,汪綱還下令在人煙稀少的運河纖道畔,新建起8所“施水坊”。這些“施水坊”既能方便過往行人、縴夫休息,又能讓守坊者有利可圖,使“施水坊”長久維持。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修築海塘,護民護糧

紹興府下屬8縣,有5縣瀕海,各縣歷來築海塘以避水災。但每年因颱風侵襲導致堤岸出險,受損莊稼達數十萬畝。為此,汪綱專門在府庫列出3萬銀兩,作為搶修海塘、湖塘的備用專款,以便海塘出險後能及時修復。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紹興古城一隅

資料圖片

嘉定十六年(1213年),山陰後海塘受損。汪綱迅即徵調勞力重修海塘,並命所在縣鄉加強巡察、維護。嘉定十七年(1224年),瀕臨曹娥江的會稽縣曹娥廟,受風浪襲擾,險情不斷。為確保安全,汪綱組織民工運石,壘築起70丈堤塘,以抵禦風浪。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廉潔奉公,為民減負

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管轄境內突發洪澇災害。汪綱迅即調撥米3。8萬石、銀5萬兩賑濟災民,並報請朝庭後免去當年租稅6萬多石,使受災百姓的基本生活不低於平常年景的水平。

汪綱在賑災中瞭解到,從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起,徵稅就存在虛額,導致紹興府的田賦負擔較重。但前任官員怕影響升遷,便挪用專用資金以彌補缺額。汪綱認為,個人政績事小,但欺上誤民事大,便據實奏請朝廷,免去府內每年虛徵9。5萬銀兩的田賦,掃除了這一多年遺留的積弊。

汪綱一生為公為民、政績卓越,在告老還鄉前,朝廷特為他升官兩級,並賜予金帶。當汪綱去世的訊息傳到紹興後,民眾紛紛去寺觀祭奠他。

汪綱的業績,不僅載入了《宋史》,還寫入了歷朝《紹興府志》及現代的《紹興市志》。800年後,在“名士之鄉”紹興新建的“紹興名人館”裡,也有他一席之地。

宋代治水名臣——汪綱

部分資料來源

丨《中國水利報》第5114期《迎恩門前憶汪綱》

稽核

丨陳銳

監製

丨樊弋滋

責編

丨羅景月

文案

丨王瑜(見習)羅景月

校對

丨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