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避諱制度其實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制度之一。必會制度距今大概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是統治者鞏固統治的手段之一。

但是這樣的制度因為不符合現在社會的發展要求,所以這樣的文化也就並沒有傳承下來,其本質上是一種糟粕文化。那麼避諱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制度呢?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又指的是制度的什麼方面呢?

一、避諱制度的歷史是源遠流長,延綿不絕

1、早期的避諱制度是為了鞏固當時的統治秩序

避諱制度最早是與禮儀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其最早要追溯到在西周年間,因為在整個周朝時期都實行禮法統治

。簡單的來說是需要察言觀色,並且不能夠冒犯其他人的一項制度,而這裡的冒犯就是指跟其他人用一些相近的文字或者是相同音節的文字。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當然這裡的其他人並不是說哪一個人都是可以受到如此優惠待遇的,其實大部分都是由統治者相關的規定製定的。

比如在當時自己的長者需要享受到必會制度,再加上當時社會上的一些統治者,哪怕是皇帝的父親,皇帝的先祖,也可以受到這樣制度的待遇。

這樣的制度其實就是滿足了一部分人所謂的心理上的社會優越感,其實從實際的生產能力或者說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好處。一般的避諱制度都是要遵循當時的封建禮法,並且在實際的文字運用當中,不會與封建禮法產生衝突的一些字。

一般都是指不能夠直言或者是鑽空子。就是要用一些很巧妙的話去避開當時貴族以及自己親屬的一些名字,巧妙地用其他的方式去代替,從而來間接的表達自己對於皇帝以及自己家人的一種尊敬之意。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這其實與中國早期社會當中提倡孝道,提倡儒家思想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時候的儒家思想也僅僅是想要構建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並沒有將一系列的道德進行進行發展。當然後面的一些儒家思想在強化思想控制方面,

就比較嚴格了,設計出來了所謂的君臣父子,三綱五常。

利用這樣的社會秩序來加強思想的控制,以便於利用整個儒家思想達成思想控制的目的,鞏固一定的統治。所以這個時候的避諱制度,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會使當時的百姓感到一定的恐懼,因為當時如果不嚴格遵從這樣的避諱制度的話,其實是會受到很大懲罰的。

所以這樣的避諱制度,其實在中國早期社會的確是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最起碼它是讓長有長者,幼有幼者,使得長幼之分是比較明顯的。

但是在後期的一個發展當中,社會制度似乎並不僅僅是為了穩定社會的秩序,更多的就是為了平定社會當中的矛盾。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這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平定矛盾,並不是一個避諱制度可以達成的,所以這樣的一個制度在後面的實行當中,肯定是會出嚴重問題的。

2、避諱有時候避不好,就會鬧成大笑話

必會其實並不是很簡單地省去一個字或者是省兩三個字,變個說法就可以完成了的,往往講究的是藝術,怎麼樣在省去字之後還能夠文雅的說出來,並且能夠表達完整的意思。

並且每一個朝代的一些避諱其實不一樣,因為統治者的名字就不一樣,你就要根據這些不同朝代的統治者來進行避諱的變化。

在其中的發展過程中,其實有一些人避諱是避諱出笑話了的,但是也有一些人避諱,是避諱出了藝術的,表現出自己文雅的作風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比如在古代,有時候很多人都會聚集在學堂當中上課,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與自己父親,或者是與自己母親有重複的字的時候。那麼在讀書的時候就要對這樣的字眼進行換字,一般呢都是將這個字換成爹字或者娘字,以表示對於自己父母的尊敬,不能夠直接的說出父母的名字。

但是如果這個字只是在課本當中偶爾出現的話,其實這樣的問題不大,可怕的是這個字在課文當中到處都是,那麼在課本當中就有可能會到處讀爹。

那麼有沒有這樣特殊的情況呢?的確是存在的。在一則民間故事當中,一個孩子上學,結果呢,真的在課本里面遇到了自己父親的名字,父親當中的名字呢有一個谷字。那

麼這個孩子呢,為了避開自己父親的名字,所以每次在課文當中遇到谷字都會改名叫爹。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整個學堂當中就會出現五穀就叫做五爹,百穀就叫做百爹,所以這就弄出來了大笑話。所以當時就有很多同學一直就這個事情,

一直嘲笑那個孩子說你究竟有多少個爹,為什麼一下有五個爹,一下又有一百個爹呢?是不是還有一千個爹?

所以避諱,這個事情一旦弄不好,就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大笑話。其實如果這個孩子聰明的話其實可以把這個字改成父字,其實也是一樣的,表達了自己的尊敬之意,也不會鬧出十個爹百個爹的大笑話。

有時候在避諱的過程中,是真的要考驗一個人的文學功底,以及考驗一個人隨機應變的能力,不然的話,真的是有可能鬧出很大的笑話,並且自己還丟人。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其實如果這樣的丟人,僅僅是在說自己父親名字的時候,會造成如此情況也就算了,因為這樣的情況在整個社會來說,雖然出現的次數少,但是罪不致死。

如果那個人是將當時統治者所需要避諱的東西說出來,並且鬧了一定的笑話,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犯了以下冒上之罪,是需要根據當時的律法進行一定懲處的。

所以有時候避諱不好的話,不僅會鬧出大笑話,還有可能會掉腦袋。所以導致了在後期社會的發展當中,一些人對於避諱產生很強大的恐懼心理,其實也是如此。如果是自己家的人避不好諱就算了,關鍵就怕並不好,會的一些因素會扯到當時的統治者頭上。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二、避諱在後期社會的嚴重性是比較明顯的

1、必定會在後期社會的發展當中越來越嚴格

避諱一開始僅僅是在小部分範圍中流通,並沒有直接衍生到一個人到全社會的範圍之中。但是在後期,這一系列的現象其實是比較嚴重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東漢時期。漢明帝是叫劉莊,那麼當時為了避漢明帝的諱,會導致了莊子一書不能夠被隨便提及。

為了能夠讓這本書被提出來,所以當時智者所採取的做法就是將莊子的書改名為嚴子。所以這樣的一個制度對於整體的學術發展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好處的,並且這樣的好處還僅僅就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一方面尊嚴。

可見當時的一些避諱制度其實是比較嚴格的,即使是文明於全國的一些典籍,也難以逃避改字的命運。但是普通人有這樣的待遇嗎?肯定是沒有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北宋的一些人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其實這樣的一種話,就是在暗諷當年的一些避諱制度。

由於這些東西不能夠放在明面上說,那麼就只能借用一些例子來反抗當時的避諱制度,這是在北宋時期最典型的一個時代特徵。

從後來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必會制度的一些要求的確是越來越嚴格,那麼當時的百姓,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肯定不會願意受避諱制度的掌控和支配,所以有一些人是挑戰了當時的避諱制度的。

2、在歷史當中是存在著一些反抗避諱制度的人的

在歷史當中,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遵循統治者所發行的避諱制度,其中就有很多人是不願意去聽從這樣的避諱制度,

大多數這樣的人都是知識分子。比如唐朝的李賀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反抗人士。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李賀其實是以他的詩著稱的,他一直很努力地讀書,最終憑藉著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相關進士的資格,但是由於本人的才能被一些人嫉妒。

所以很多人散播謠言,說李賀的父親原名為晉肅的,而晉肅與進士的進字是一個音,所以犯了一些避諱的大罪,當時很多人都因此來要求李賀不能夠參加進士考試。

當時的李賀其實是可以憑藉著自己優秀的文采來逃避掉當時的避諱制度的,但是很可惜,李賀本人並沒有這樣做。

淺析古代的“避諱”制度

李賀本人對此只能表示無奈,並且最終沒有做任何解釋,離開了考場,說明當時的李賀其實就是反抗,因為他並沒有順應這樣的避諱制度,說一些所謂好聽的避諱的話。

在某種程度上是表現了當時人的思想解放的。

三、總結

在無數的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一些是精華,有一些是糟粕,在現代的一些文化繼承當中,我們就要有選擇性的去繼承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繼承所謂的精華,去除所謂的糟粕,並且將精華進行更好的能量釋放,以便更好的適應於現代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政治史》

《隋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