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農民為什麼要造反?是被“三座大山”逼的

元朝末年,農民為什麼要造反?

答案就兩個字:朝廷逼得。

當時,有三座大山壓在農民的身上。

第一座大山是土地兼併。

元朝後期,透過皇帝賞賜和強取豪奪等方式,土地高度集中在蒙漢官僚地方階級手中。這點到了元順帝時更加嚴重。比如說,至正七年十一月,元順帝便把山東16。2萬餘頃的土地,賞賜給了大承天護聖寺。

元朝末年,農民為什麼要造反?是被“三座大山”逼的

元順帝

土地高度集中的結果,使廣大農民失去了耕地,離鄉逃亡。與此同時,中小地主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那些土地大量佔有者,以苛刻的條件將土地租給農民,進行敲骨吸髓的榨取。像江南的佃戶,要同地主四六分成。若遇到青黃不接或者天災時,佃戶們還要向地主借高利貸,到秋收時,全部收穫也還不清,往往弄得家破人亡。

第二座大山是民族歧視。

為了確保蒙古族對全國的統治,元初把國內的各民族分為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這裡的漢人,指的是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和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人民;南人,則是對原南宋統治下的漢人的稱呼。

元朝末年,農民為什麼要造反?是被“三座大山”逼的

這四等人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總體來說,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南人受壓迫最為慘重。比如說,在政治方面,元朝的中央主官,都由蒙古人充任,次要官職大半歸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南人很難染指。在法律方面,蒙古人打死漢人、南人可以不償命,被打者不得還手。在科舉方面,漢人、南人的試題難、要求高、錄取名額少,蒙古人、色目人則相反。這些政策,到了元順帝時期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右丞相伯顏提議元順帝誅殺張、王、李、趙、劉五大姓的漢人和南人。當時的漢人、南人過得日子,可以用“暗無天日”來形容。

第三座大山是政治混亂造成了社會動盪。

元朝的皇位繼承充滿了血腥。自元世祖之後,元朝皇位繼承都是透過宮廷陰謀或者軍事爭奪實現的。從元世祖駕崩到元順帝繼位,近四十年的時間,換了八個皇帝,平均四五年一次。

元朝末年,農民為什麼要造反?是被“三座大山”逼的

元順帝即位之後,前朝又出了亂子。丞相伯顏自恃功勞甚大,想廢掉元順帝。元順帝得知這個訊息後,夥同伯顏的侄子、御史大夫脫脫逼伯顏自殺。伯顏死後,他的弟弟也就是脫脫的父親馬札兒成為了丞相。脫脫又勸其父辭退,自任丞相。這麼一折騰,讓皇權不斷削弱,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呈現了內輕外重、軍事貴族混戰的局面,人民深受戰禍之苦。

脫脫執政後,元順帝算是坐穩了江山。在這種情況下, 他驕奢淫逸的本性展現了出來。朝廷大臣也有樣學樣,乘機橫徵暴斂、賄賂公行。在元順帝統治後期,社會經濟已經完全崩潰,國庫枯竭,財政出現了鉅額赤字,鈔法也被破壞,物價飛漲。偏偏此時,又遇到了連綿不斷的天災,像黃河,在至正四年便決口了三次。

在這種情況下, 農民不反還有活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