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最近的劇集《上陽賦》中,大成的皇帝馬曜也算是一大亮點。此人利用王氏內部的矛盾,一步步地將敵人一步步分化瓦解,最終達成目的,可謂是算無遺策。

而此人在歷史上的那個原型,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君主,不僅受命於危難,依靠士族擊敗了北方前秦的進攻,還非常幸運的利用機會,險些衝破士族對權力的壟斷,恢復了司馬氏的皇權。

只可惜他終究改不了自己家族驕奢淫逸的毛病,沒能振興東晉朝廷。最後,他居然滑稽的死於一句戲言,實在讓人遺憾。此人,便是東晉的第九位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受命於危難

司馬曜生於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年)。雖然他也是東晉的建立者晉元帝司馬睿的直系孫,但他的父親司馬昱僅僅是個王爺,原本和皇帝沾不著邊。可是朝局的發展如同過山車,很快就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

東晉自建立以來,皇室和士族就一直處在鬥爭之中。

司馬家雖然有正統之名,但卻沒有實力;世家大族擁兵自重,但又缺乏權威。他們只能供一個皇帝在上邊,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表象下的君臣關係自然沒法長久和諧。

晉元帝登基後,曾經想安插親信壓制士族,結果引起了大將王敦的不滿,帶兵攻入都城建康。後來王敦並沒有廢掉司馬睿,而是話裡話外的諷刺於他。司馬睿極其鬱悶,在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抑鬱而終。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晉元帝駕崩,太子司馬紹繼位,是位晉明帝。晉明帝思路清晰,知道不能和士族硬碰硬,便縱橫捭闔,用士族牽制士族。他先是借用郗鑑建立的揚州寒族軍團解決了王敦,之後又下令不再深究王敦的幫兇,縮小打擊面,成功的又拉攏住了王氏一族,保持了朝廷的穩定。

但可惜的是,晉明帝身體不好,在位三年不到就駕鶴西遊了。

之後的東晉皇帝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沒啥作為不說,在位時間還都不長,有的時候連兒子都來不及生,皇位只能是在兄弟中來回流轉。皇帝不給力,士族當然會跟上。

此時的朝廷上,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輪番登場,成為了一個個無冕之王。主弱臣強,東晉皇帝逐漸淪為了傀儡。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此時,又有一個王敦似的人物出現了,此人就是東晉大司馬桓溫。桓溫利用手段,分別奪取了荊州、揚州兩個軍事集團,開始有了篡位之心。為了方便行事,

他興廢立之舉,用相當奇葩的理由將正在皇位上的司馬奕廢黜,然後讓司馬昱登上皇位,是為晉簡文帝。司馬昱上位後不久,就立了司馬曜為皇太子。

司馬昱的政治生命更短,僅僅八個月就離世了,年幼的司馬曜正式登上帝位!

內憂外患巧解決

司馬曜上臺之後,因年齡太小,東晉只能繼續讓士族打理。以謝氏為首計程車族共同抵制桓溫,終於把這位野心家給熬死了。幾年後,司馬曜和弟弟司馬道子分別娶了太原王氏女為妻,開始引進新計程車族。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此時的東晉朝廷,說了算的是著名宰相謝安。陳郡謝氏是新近興起計程車族,根基不如琅琊王氏,但是在當時真是人才輩出。謝安不像王氏、桓氏那般驕橫,與皇帝相處還算融洽,心裡也還有江山社稷。

他和侄子謝玄整編出了強大北府軍,這支軍隊後來脫離了士族的控制,一度成為了司馬曜弟弟司馬道子的掌中利劍。

朝廷剛剛踏實一些,江北的苻堅又有所動作。苻堅經過了幾十年的經營,統一了江北各個國家,成為了一個巨無霸。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東晉王朝。

公元383年,苻堅帶領三十餘萬軍隊南下,結果在淝水之濱被謝玄率領的北府軍擊敗,從此一蹶不振。

東晉的一次滅國危機,也就此安然度過。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應該說淝水之戰前,司馬曜是幸運的。

不可一世的桓溫自然死亡,琅琊王氏一族後勁乏力,謝氏一族根基不穩,幾個大士族的矛盾還整出來一個北府軍,幫自己打退了北方強敵。

司馬曜就在這一個個巧合之下越走越穩。此時他慢慢看到了機會,一個可以讓司馬皇族重新崛起的機會。於是他想要運作一下,把天下這張大水車再推一把,看看能不能轉出一片新天地。可這一推,幾乎將自己的既得利益毀壞殆盡

主相相持

謝安其人,風輕雲淡,對功名利祿看得很輕。而且,他以這種處世哲學教育子侄,所以謝氏子弟都沒有王氏、桓氏那樣的跋扈氣息。

司馬曜看謝氏比較軟,就開始公開的扶持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支援他分謝安的權。這一舉動其實很危險,謝氏手中還掌握著強大的北府軍,如果他們有當初王敦一般的強硬,那司馬曜恐怕就得重蹈爺爺司馬睿的覆轍。

可是偏偏謝安不計較這些,看皇帝逼得急了,索性辭官回家,過上了隱士的生活。而北府軍的首領謝玄也在一年之後解除兵權,並在一年之後病逝。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謝家讓出的兵權,很快就讓司馬曜給了弟弟司馬道子。此時桓氏的領導人桓衝也已歸西,琅琊王氏的人都忙著研究玄學和書法,已經退化成了不懂政治的迂腐文人。

似乎一夕之間,司馬家族重掌大權,司馬曜也得以親政,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

勝利來得太輕易,反倒讓人忘記了珍惜。

司馬曜掌握實權之後,開始顯露出司馬家子弟紈絝的一面。他和弟弟司馬道子每天胡喝濫飲,沉湎酒色,在宮中胡作非為,辛苦得來的朝局被他棄如敝履。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兄弟倆表面一團和氣,但是內裡卻矛盾重重。

司馬道子手握實權,士兵、財富比皇帝還多,有時會表現得頗為得意。而司馬曜對這個弟弟也不得不防。

兩人的矛盾,後來透過兩人的后妃勢力表現了出來。司馬曜和司馬道子的後宮都是太原王氏的人,他們屬於剛剛興起計程車族,沒有琅琊王氏的根基,必須緊靠皇帝才能生存。

在司馬曜兄弟的背後推動下,太原王氏內部大打出手,皇后王法慧的哥哥王恭和司馬道子王妃的兄弟王枕、王國寶之間明爭暗鬥,東晉的朝廷再次陷入混亂。

這場爭鬥,在歷史上被成為“主相相持”。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司馬道子的舅子王忱病死在荊州刺史任上,他想讓另一個舅子王國寶為荊州刺史。

司馬曜搶先行動,沒有經過司馬道子所控制的吏部,便以"中詔"的形式任命心腹近臣殷仲堪為荊州刺史,成功奪權。同時,司馬曜還任命文學家郗恢出任雍州刺史。

司馬曜透過一些人事任命,逐漸在和弟弟的爭鬥中佔據了主動。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透過司馬兄弟的“主相相持”,可以看出這幫人的所謂執政,不過是對人事權、兵權、財權的瓜分。從沒聽說過這兄弟二人,出臺過什麼政策,改革過什麼痺症,大家依然是沿著已經被證明腐朽的老路一直在走。至於百姓如何,江山社稷如何,不在他們考慮之列。這不僅是司馬皇族如此,江南的那些士族,也少有人會考慮國計民生。最終他們會被歷史所遺棄,真的是一點兒都不冤枉。

滑稽的駕崩

司馬曜在和弟弟司馬道子的政權之路上佔得了上風,心中一放鬆,就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結果要了自己的命!

司馬曜的皇后王法慧是個女酒蟲,每天喝得昏天黑地,自然沒法服侍自己的丈夫。可是偏偏她還嫉妒成性,天天想要壟斷皇帝的寵愛。

司馬曜把自己的岳父接進宮來,讓其規勸皇后,皇后這才“稍加更改”。但是這一改,反倒讓身體不適應了。公元380年,皇后一命嗚呼。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皇后的管束消失之後,司馬曜索性不立皇后,在後宮中自由地寵幸女人。在這些女人中,最得寵的是張貴人。張貴人年近三十,正好是女人風韻最足的時候,司馬曜對她很是著迷。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二十日,孝武帝在清暑殿與張貴人一起喝酒,不知不覺就有些多了。此時他不知道怎麼想的,突然對張貴人開起了玩笑,說:“

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沒生孩子,白佔著一個貴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廢了你,另找個年輕貌美的姑娘。

”張貴人聽了之後不覺心驚肉跳,她想皇帝喜怒無常,怕是心中真有這個想法。於是她先讓孝武帝周邊的宦官們也一起喝酒,

等所有人都醉倒後,她召來心腹宮女,用一條被子把睡夢中的孝武帝司馬曜給活活捂死了!

司馬氏的一代中興之主,就這麼稀裡糊塗地交代了性命。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事情還沒完,弄死皇帝后,張貴人搶先發言,說皇帝是在睡覺時被噩夢驚擾而死。

但是此時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已經沒人關心了。

司馬道子已經徹底沉溺在了酒色裡,代他執政的是他的兒子司馬元顯,他們父子受皇帝打壓,巴不得他早死。此時看夢想成真,誰還有心思追查到底怎麼死的!

他們大筆一揮,張貴人所說屬實,皇帝系自然死亡,無人有罪!就這樣,張貴人逃過一劫。此舉開了一個很惡劣的先例,日後也有皇帝被行刺於宮闈之內,但只要皇帝死了,真兇都少有被正法的。

後記

孝武帝司馬曜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司馬德宗被推上皇位,是為晉安帝。司馬德宗心智缺失,吃飯不知飢飽,四季不分寒暑,比西晉的晉惠帝司馬衷還要不堪。靠著這個傻皇帝在前面撐著,司馬元顯貪腐不斷,搞得百姓活不下去,終於激起了聲勢浩大的孫恩之亂,東晉的統治根基被撼動。之後譙國桓氏的桓玄再度興起,在他的誘惑下,北府軍倒戈相向,向東晉露出獠牙。就這樣,東晉被桓玄建立的桓楚所取代。可不多久,北府將領劉裕又打敗了桓玄,重新扶晉安帝上位。公元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了劉宋政權,司馬氏的基業徹底完結。

《上陽賦》中的皇帝運氣爆棚,曾有機會重振東晉,可惜死得太滑稽

《上陽賦》中,皇帝馬曜是個弈棋高手,設局精巧而嚴密,確實非司馬曜可比。回顧司馬曜的一生,幸運大於能力。但是不能否認,他仍然是東晉功績第一的皇帝。江南地區權力結構從士族轉向寒族的過程中,他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惜的是,他的幸運,後來還被他肆意揮霍,司馬皇族的人被證明確實是一幫扶不上牆的爛泥!隨著寒族和北方異族的崛起,他們被取代也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