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新觀念的解讀,是搞好教育和心理工作的關鍵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新觀念的解讀,是搞好教育和心理工作的關鍵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新觀念,大部分來自於他對人性洞察之後的假設,而非科學的驗證。當然,在此之後的心理學、人類學及其它相關學科,都在逐一驗證這些假設的存在或者是一定程度上的存在。

1、每個人有一種內在的本性,在某種程度上是“自然的、內在固有的、上天賦予的”。

陶勇:這種本性是什麼?是生存下來,並獲得人生成功的底層需求。這個需求,生而有之,且都想要做到更好。這種需求不需要被教育就會非常強烈地表現出來,除非這個人已經判定自己不可能生存下來或者不可能獲得人生成功。

2、每一個人的內在本性,一部分是自身所獨有的,另一部分則是人類所共有的。

陶勇:內在本性的底層驅動力,這是人類所共有的。比如想要活到成年,想要廣泛地傳播基因。 但是因為環境的影響,以及個體自身際遇的改變,這些本性在某些方面的表現具有比較濃郁的個人特性。比如,有的人勇敢,而有的人敏感脆弱。甚至, 這些性狀可能會在很長時間內保持不變,最後就被人們歸因為性格的不同或者氣質的不同。其實,這些獨有的部分,都是人類共有本性的不同程度的表現形式而已。看清楚,自身獨有的本性,仍舊源自於人類所共有之本性,非常重要。這有助於我們瞭解人類之所以如此的底層規律。

3、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種內在本性,並且發現它的本質,這是可能的事情。

陶勇:顯而易見,幾乎所有事物的規律都將被發現。自達爾文《物種起源》釋出以來,關於生命的本性的認識,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

4、這種內在本性,並不是惡的,表面上是中性的、先於道德的,或純然是善的。

陶勇:為了生存與發展的目的,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本性,當然是中性的,甚至是好的。只要滿足本性,尊重本性,那麼生存與發展的任務就更好實現。而事實上,現實世界關於好的道德評價,以及主流社會所認可的優秀品質,無一例外都是以有利於生存與發展作為衡量標準的。所以,這些本性,它是生物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構成,它當然就不會是惡的。

5、既然這些內在的本性是中性的,那麼更要實現它、鼓舞它,而不是壓抑它。

陶勇:既然有利於生存與發展的本性,它本身是中性的甚至是有利於人類的繁衍,那麼這種本性就應該得到尊重,得到許可,而不是被限制和壓迫。否則,人類的生存受限,這肯定不會是一種美德。

6、一個人的這種基本核心一旦遭受否定或被壓抑,他就會生病。

陶勇:一個人的生存需求受到限制,必然生命基因的傳播就會出現險境。所以,人類必然會表現出痛苦或者病態,來促使當事人改變這些錯誤的做法。正如一個孩子厭學與抑鬱,必然就是這個生存的本性受限而呈現的病態,這是對生存環境險惡的提醒和評判。

7、此種內在本性並不像動物本能一般明顯。我們的習慣、文化壓力和錯誤的態度,很容易就會將之壓服。

陶勇:因為人類生存的環境非常複雜多變,而與其它動物普遍的區別在於,社會和文化的多樣化。而社會文化的影響,在一定時空範圍內變成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環境組成,而這種環境組成的力量遠遠大於個體的力量, 所以它必將會對個體的內在本性產生重大影響。如果這種文化環境是適合人類本性的,那麼這種影響就是積極的、善意的。如果這種文化環境是不適合人類本性的,那麼這種影響就是有傷害的。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某種型別的文化,在某個階段可能對生存與發展有促進作用,而在另外的階段可能會有妨礙作用。比如,一個強勢的母親,在生存資源匱乏的時代可以讓子女活下來,但在資源豐富的時代則可能成為扼殺兒童精神生命的源泉。

8、它雖然柔弱,但在正常人身上卻難以消失——甚至在病人身上也不會消失。即便遭遇否定,它也會隱在暗處,永遠堅持著要求實現。

陶勇:人的本性,源自於智人數十萬年來的生存與發展的經歷及經驗所構建,它早已刻入基因,並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維繫這種本性。所以,它很難在社會文化發生鉅變的時候,立即做出相應的調整——它始終存在。它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的動力和基本的執行模式。

不遵循人的規律,看不到人的本性的永續性和普遍性,則會造成教育和成長失當,最後影響到個體生命的狀態。嚴重者,必將出現病態。改變這一切的關鍵,是遵循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