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

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傳統美德的國家,很多美好品質都是自古流傳至今。

“孝道”作為傳統美德與現代美德重要組成部分,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極深刻的責任感

。這既是一種大家認同的道德體現,也是人情感的組成部分之一。父母將子女含辛茹苦的養大成人,這其中有多少辛痠痛苦就不提了,大家或多或少都理解。

作為兒女長大成家後,自然要擔任起贍養老人的責任,這也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有的責任心。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在很多歷史典籍中,都能看到古代的教育中,從小到大,孝道都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內容

。尤其是在一些少兒啟蒙的篇章中,更是如此。在我們日常使用的俗語中,也有一句和孝順有關的,叫做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一說法的來源出自趙岐的

《孟子注

》“於理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在慢慢的演變中,以話傳話就成為了我們今天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今天我們就詳細講講。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記錄孟子言行的

《孟子離婁上》

中,曾記載著孟子說過的一句話: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

舜在不告訴父母的情況下,就娶妻生子,他這一行為就是無後

。其實就是在講,

作為子女在有重大的人生抉擇時,應該告訴父母讓他們參與進來,

畢竟父母是生你養你的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算作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比如:不聽從父母的建議,做出有違父母之命的行為等等。

但這思想和話語,在民間的流傳中慢慢的失去了它原本的意思。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原本這句話是指做事前,要參考父母的意見,

讓他們參與進來,

畢竟他們是你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人之一。你不通知父母,就代表不尊重父母。

但在各種版本的理解下,漸漸演變成為了如果結婚成家,沒有產下子嗣,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

。當然,這也是因為很多複雜的原因集合在一起,才有瞭如今獨特的民間俗語。

“不孝有三”中除了“無後為大”之外,還有兩種視為嚴重不孝順,那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和“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這第二種不孝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可能有點難,但如果深挖其背後的內涵,就能理解為什麼這樣說了。

聽從父母建議是孝順的一種表現,而只聽父母的話卻是一種不孝順的表現。

很多人所有的事都依靠父母解決處理,沒有一點自己的主見,年幼時尚能理解,如果一直這樣就不太好了。養成這種習慣後,自己也沒有了自立能力,也沒有了處理事情的經驗。

對於父母的建議不論好壞,是否正確都照單全收,聽見了就照著去做。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很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事情,父母並沒有經歷過。他們可能只能根據自己的想法提供建議,父母的安排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這讓外人來看就是父母坑了自己的孩子,讓父母背上不義的形象。所以,

父母的意見和安排要聽,但也要分情況分事情。不能事事都聽從父母,哪怕知道這樣做不合適,也按照父母說的行事,那就不對了。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這也是三孝中的其中一孝,

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孩子長大成家後,家境不富裕總想著繼續依靠父母,既不在認真讀書,從而考取功名上持之以恆,也不在賺錢養家,經商營業上花心思,是很大的不孝順

。作為子女,父母把你養大成人後,就應該自立更上開始自己的生活,而且父母把你養大,你沒有好好努力工作掙錢來回饋父母,還想著怎麼繼續依靠年老的父母,是讓人不齒的行為。

放到現在來說,就是指那些“啃老族”

,已經到了可以賺錢養家的年紀,卻依然遊手好閒,吃父母的老本。“不孝有三”相信大家都有了解了,其中一些方面我們也要結合現代思想,辯證的去看待學習,但是不論社會怎麼發展,孝順都是一個值得保持和發揚的優秀美德。

參考資料:《離婁上》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秀兒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