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魂魄》第三章 人 基本概念 3.7:神

《中醫魂魄》第三章 人 基本概念 3.7:神

3。7神

1、簡介:

教材對神的定義分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

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在中醫學中,神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它的物質基礎是精與氣。正如《靈樞·本神》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平人絕谷》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都是說明神來源於精與氣。廣義的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至關重要。《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突出強調了它的重要性。

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主神明,正是說心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宰。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中醫藥學概論-心、小腸》

這個定義理解比較困難,如果把神定義為一種表現、現象,那其主體是什麼?可能是因為在八十年代,必須以唯物主義的形式進行表述,所以教材對神的介紹非常簡略。

個人理解神應該是人的氣、血、津液、形體的管理者。

2、生成:

人的氣血、五臟發育完成,神就自然生成。所謂“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

神氣舍心,魂魄畢具

,乃成為人。

《黃帝內經講解-神的產生及其物質基礎》

3、功能:

魂魄在教材中沒有詳細談,比如對於魄,只提到是人的本能活動與低階反應,但是具體什麼本能活動、哪些低階反應?並沒有詳細交代。所以這裡參考了一些道家經典《雲笈七籤》、《抱朴子》的內容

神的功能是對人體進行管理,分為高階管理功能和低階管理功能,對應魂魄。

高階管理功能指的是人的思想方面。

低階管理功能指的是人的身體生理功能方面。

對於人體而言,神對

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輸、使用進行全面的管理調節

。所以神的作用遍佈全身,有需要平衡的地方,就有神的作用存在。

神對形體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作用於五臟的功能活動,保證臟腑安和,增強抗病能力。

3。1、低階管理功能(魄):

魄是神的一種,傳統上稱“七魄”

關於七魄,《雲笈七籤》中提到七魄為:第一魄屍狗,第二魄伏矢,第三魄雀陰,第四魄吞賊,第五魄非毒,第六魄除穢,第七魄臭肺。但是關於七魄的具體功能,在典籍中沒有找到明確的說法,如果大家有更詳細的資料,歡迎補充。

將後人常見觀點綜合,魄的功能主要是人本能活動和低階反應,比如直覺、自主呼吸、自主消化吸收排洩能力、自主代謝、自主排毒等能力。

特點是不需要人的主觀思維控制,健康的人會自動進行的生理機能。

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

《雲笈七籤》

3。2、高階管理功能(魂):

魂也是神的一種,傳統上稱“三魂”

關於三魂,《雲笈七籤》中提到三魂為:第一魂胎光,第二魂爽靈,第三魂幽精。

關於三魂的功能,主要是人的高階反應,比如意識、思維、情感、智慧等方面。

特點是有人的主觀思維進行主導。

夫三魂者。

第一魂胎光,屬之於天,常欲得人清淨,欲與生人,延益壽算,絕穢亂之想,久居人身中,則生道備矣;

第二魂爽靈,屬之於五行,常欲人機謀萬物,搖役百神,多生禍福災衰刑害之事;

第三魂幽精,屬之於地,常欲人好色、嗜慾、穢亂昏暗、耽著睡眠。

爽靈慾人生機,生機則心勞,心勞則役百神,役百神則氣散,氣散則太清一氣不居,人將喪矣;

幽精欲人合雜,合雜則厚於色欲,厚於色欲則精華竭,精華竭則名生黑簿鬼錄,罪著,死將至矣。

《雲笈七籤》

3。2。1、人的意識與思維

內經對人的意識思維過程有相對詳細的描述。就是人對外界刺激(感官)產生印象、儲存印象變成記憶、對記憶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產生思慮,最後形成正常對待事物的智力。

心有所憶謂之意:對事物表象進行認識,在心中產生的憶念活動稱為憶

將憶念保持下來,即對事物表象認識的積累稱為志

在形成憶念,並不斷累積的基礎上,進行醞釀思考,即對事物進行反覆分析、比較的過程稱為思

反覆思考的基礎上,由近而遠地估計未來變化的思維過程稱為慮

在意志思慮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事物,即支配行為對事物作出恰當反應的功能稱為智。

綜上所述,意志,屬認識的感性階段;思慮屬認識的理性階段。意、志、思、慮、智等五個不同的思維形式,反映了認識由現象深入本質,由低階進入高階的全過程。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⑴,心有所憶謂之意⑴,意之所存謂之志(3),因志而存變謂之思(4),因思而遠慕謂之慮(5),因慮而處物謂之智⑷,。。。

心接受來自客觀事物的刺激,並加以分析,最終作出反應的功能,是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具體體現,

心有所憶謂之意: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心中產生的憶念活動稱為憶

將憶念保持下來,即對事物表象認識的積累稱為志

反覆醞釀思考,在形成憶念,並不斷累積的基礎上,進行醞釀思考,即對事物進行反覆分析、比較的過程稱為思

反覆思考的基礎上,由近而遠地估計未來變化的思維過程稱為慮

在意志思慮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事物,即支配行為對事物作出恰當反應的功能稱為智。

《黃帝內經講解-神的思維發展過程》

4、情志:

情,指“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志,指“五志”,即怒、喜、思、悲、恐。

實際上,七情與五志是一致的,故合稱“情志”。

情志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所做出的反映,是正常的

精神活動

情志是人的意識和思維的結果。

人的情志活動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情志過度會對人體氣血資源進行錯誤的排程,成為病因,所謂“內傷七情”

資料(一)情志致病的特點

情,指“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志,指“五志”,即怒、喜、思、悲、恐。實際上,七情與五志是一致的,故合稱“情志”。

在生理狀態下,情志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所做出的反映,是正常的精神活動。人的情志活動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如果由於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了人體生理功能所能調節的限度,就會引起體內的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氣機紊亂及功能活動失常而發病。一般地說,情志所傷的病及相關的臟腑,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正因為情志致病是直接影響臟腑而發病,所以又稱為“內傷七情”,是內傷病的主要病因。

(二)情志所致的病證

情志病變,由情志因素而引起,又隨著精神情志狀態的好壞而轉輕或加重。一般來說,情志致病以心、肝、脾的病證為多見。如精神刺激導致心的功能失調,可見驚悸怔忡,失眠健忘,心神不寧等症狀;或見精神恍惚,哭笑無常的“髒躁”證;或見狂躁不安,打人罵人,精神錯亂的癲狂證。導致肝的功能失調,常見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脅肋脹痛,噯氣太息,咽中如梗塞狀,婦女還可見乳房結塊,少腹脹疼,月經不調等症狀。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多表現為飲食少思,脘腹脹滿,大便不調等。

《中醫藥學概論-病因病機-情志》

5、位置:

神在人體中的位置以五臟為主,五臟中又以心為主。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難經-三十四難》

心神:

心中之神是人所有神的主宰。心神統御其它臟器的精神活動。

其它臟器的精神活動都在心的統帥下完成。

喜怒憂思等過度情感首先傷心,其次才傷及對應臟器。比如怒傷肝、思傷脾等。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分屬五臟,與五臟的心理功能有密切的聯絡。但又由心產生,由心主宰,因此七情所傷,總由心先受之,而後影響他髒。如心神思慮過度則傷脾、心神憂傷太過則傷肺,所以從心主神明,直接影響著五臟六腑生理功能協調平衡這一點而言,心是藏神的處所,又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正如張景嶽所說:“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中醫藥學概論-心、小腸》

心包

心包絡是心的宮牆,保護心臟。有外邪侵犯的時候,先由包絡代受。

同時心包絡還是心傳達喜樂情志的使者。

病邪到達心包的時候,已經就比較嚴重了,神志會出現問題。如果透過心包到達心,則非常危險,接近死亡。

《靈樞•邪客》說,“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

“膻中”,這裡指心包絡。如《靈樞•脹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他處有指氣海的。“臣使”,表達君主命令、意志的官員。此指膻中有保護心臟,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臟,心包絡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靈樞•邪客》說,“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

心包代心受邪,故外邪侵犯心臟,常是心包先受影響,如葉天士所說:“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心志喜,

膻中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傳達心臟的喜樂情志,心的喜樂情志由它發出

《黃帝內經講解-十二髒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肝魂

在神的支配下,輔佐神進行思維認識活動的稱為魂。

魂是在神支配下的思維意識活動,由肝所主,如肝不藏血,魂不守舍,就會產生夢遊、夢語及幻覺,應從肝論治。《靈樞•本神》說:“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肝藏魂,悲哀太過則傷魂,魂主意識思維,故使人狂妄迷亂而不精明,言行失常。治宜補養肝血以安魂。但臨床所見魂傷之證,大多病久,不是單純補益肝血所能速愈,如《醫宗必讀》記載一例,峻補精血而愈,“一儒者,久困場屋吐衄盈盆,尫(wang)羸骨立,夢鬥爭恐怖,遇勞即發,補心安神,投之莫如。一讀《素問》,乃知肝藏魂,肝藏血。作文苦衄血多,則魂失養,故交睫即魘。非峻不可?而草木力薄,以酒溶鹿角膠,空腹飲之,五曰而安臥,一月而神寧、鹿角峻補精血,血旺神自安”。

《黃帝內經講解-神的產生及其物質基礎》

肝主謀慮

,與肝氣的升發作用以及肝藏血的功能有關。當人們深謀遠慮,籌劃策略,進行緊張思維活動的時候,需要肝氣的升發和肝血的供給。

前面在氣的章節談到肝主疏洩,管理氣,使其以升降沉浮的形式在全身進行合理的分配。如果肝疏洩功能出問題,則氣的運轉不正常,進而對精神也有影響。肝氣鬱結,可出現鬱鬱不樂,悶悶欲哭的症狀。若肝氣上逆,則出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的症狀。

肺魄

魄,指先天的動作、感覺等

本能

魄與構成形體的精同時形成。

與精同時形成的

本能活動與低階反應

稱為魄。

肺藏魄失常的病證,可見感覺失常,產生幻覺,錯覺,動作失常,可見手足妄動。如《靈樞•本神》說:“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臨床治療,應以益氣補肺為主,《名醫類案》曾載一例說:“一個忽覺自形兩,並臥,不別真假,不語,問乃無對,乃離魄、用硃砂、人參、茯苓濃煎服,真者氣爽,假者即化。”本案為魄傷後產生幻覺、錯覺,故以參、苓益氣補肺為主,硃砂重鎮虛怯為佐。

《黃帝內經講解-神的產生及其物質基礎》

脾意

心有所憶謂之意: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心中產生的憶念活動稱為憶

腎志:

將憶念保持下來,即對事物表象認識的積累稱為志

6、神的意義:

神是身體的管理者,其對人體精、氣、血、津液的管理水平決定了人的健康發展趨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具體來講:神調動氣血有向外和向內兩個方向。

向外,指的是人的思維過於關注外界事物,比如工作、人際關係、金錢等等,這種過度關注容易形成過度的情志變化,比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進而消耗大量的精氣血資源,成為影響健康的七情內因,促使健康的快速惡化。

向內,是指人的思維更加關注自身,比如關注自身的生理狀態、關注臟腑器官的功能平衡,讓身體氣、血、津液的產生、傳遞、使用更加順暢,這樣人維持平衡的能力更強,未病時對疾病的抵禦能力、已病時的自我康復能力,都會大大加強。

所謂生病,是人體某些方面的失衡已經超出了神的調節能力,所以需要醫藥的幫助。但是醫藥的幫助是臨時的、輔助性的,而神是持續的管理著人的健康平衡,如果神的管理能力已經極弱,單靠醫藥是不行的。所以養神顯得極其重要。所謂“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

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

病為本,工為標

,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素問•湯液醪醴論»)。《明醫雜著》也指出:“必須病人受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他用。”治療不但要準確辨證,選用適當的治療手段,而且要健全志意,控制情緒和行為,自我調節精神活動,才能有利於疾病的痊癒。

《黃帝內經講解-血氣精神的重要作用》

6。1、什麼叫神的調節功能: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房間因為某些原因變冷了。這個時候,管理員要加大暖氣的輸出。但是暖氣出了問題,輸出功率不夠。這就叫陽虛。

這時管理員要想辦法解決,它去其它地方借來暖氣,恢復了房間的溫度。這叫調節。

如果其它地方的暖氣也不夠,沒法借來恢復房間的溫度,這時才真正體現為病。

人經常要外感風寒、內傷七情,但是並不一定會發病,這是因為人有很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只有遇到超出自身調節能力的情況時,才會發病。

發病要請醫生,醫生準確分析了是哪個房間出現了什麼問題,也就是確定病位、病性,透過湯藥、針灸扶正祛邪,讓房間恢復平衡。這就是治療。其實,此時醫生起到的是神的作用,即調節氣血的分配,使其恢復平衡。

6。2、神與氣血的關係:

氣血就像金錢,神是管理金錢的人。精氣血足,說明人的家底厚,神足說明人管理氣血的能力強。精氣血神都足的話,人的能力強。

如果神的關注方向向外的比較多,其消耗氣血的速度快,中年之後的健康要注意。如果神關注方向向內,是會保養的人,長壽易得。

7、判斷神的狀態:

中醫判斷神的狀態主要是觀察目,其次是語言、思維等等,包括目光精彩、言語清亮、神思不亂、肌肉不削、氣息如常、大小便不脫等等。

善乎神之義,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形證言之,則目光精彩,言語清亮,神思不亂,肌肉不削,氣息如常,大小便不脫,若此者,雖其脈可疑,尚無足慮,以其形之神在也,”反之則為神去。其中,兩目與五色是望神的主要內容。

《景嶽全書•傳忠錄•神氣存亡論》

兩目反應靈敏,顧盼自如,精彩內含,炯炯有光,為有神的表現;兩目反應遲鈍,目光暗淡,瞳子呆滯,昏不識人,為無神的表現。

《黃帝內經講解》

神,一指人的精神,二指臟腑氣血盛衰顯現於外的各種徵象。但無論是精神活動之神,還是臟腑氣血徵象之神,都是以人體元氣為物質基礎的,是元氣盛衰的反映,所以神的變化對於判斷疾病輕重,預後善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足見望神的重要性了。

望神主要觀察病人的精神情況,神志是否清楚,反映是否靈活。而望神中的

重點是觀察病人的眼神

。由於“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同時,“神藏於心,外候在目”。所以,劉完素說:“眼者,身之鑑”(《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即眼目,是人身的一面鏡子。

從眼神的變化,可察知人體精氣盛衰存亡情況

病人神的情況大致有三種:

①得神:病人兩目靈活,神志清楚,言語清亮等為有神,即得神。得神為正氣未大傷,髒氣未大衰,病雖重,預後多善。

②失神:病人兩目呆滯,晦暗無光,神志不清,言語無倫等為失神。失神表示病人正氣大傷,髒氣衰竭,為病情危重,預後多惡。

③假神:久病而重危的病人,突然精神轉佳,言語不休,索飲索食,呼吸平勻,如同常人,這種假象,稱為假神。這是陰陽離絕,行將死亡時出現的假象,俗稱“回光反照”或“殘燈復明”。當重危病人出現假神時,經過短暫時間即告死亡。

望神對於癲、狂、癇的病人,則應另當別論。

《中醫藥學概論 - 診法- 望神》

8、腦與神的關係: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思維意識是腦的作用。中醫也認為腦為元神之府,對精神活動很重要,但中醫還認為腦的資源由臟腑提供,因此臟腑功能強健,腦的功能才能正常。臟腑功能衰弱,則腦的功能也下降。以腎藏志為例,志代表人的記憶力。腎的功能下降一段時間後,腦對應記憶的功能也會隨之下降。其它臟腑也是如此。

9、資料:

《黃帝內經講解》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1)。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2),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⑴。

《靈樞•本神》

〔講解〕

本文論述神的本源,即生命的起源問題,指出生命本源於天地之氣,唯物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並具體討論了神、魂、魄的概念及與精的關係。

(1)“天”、“地”,合指自然。“我”,泛指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德”,得也。指大自然恩賜的精微物質,如陽光,雨露等。“氣”,指自然界水液,氣體等精微物質。德與氣都是產生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正如成?《?園日札》所說,“若其生物之本源,經言在天為德,在地為氣。夫天未嘗無氣,地亦何嘗無德,經分屬之,亦互文見義耳。”“流”,下行。“薄”,上迫。天德下流,地氣上交,陰陽相錯,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機,而產生生命活動。《內經》認為,生命本源於天地之氣,生命是由自然界物質經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強調“德”,“氣”是先生命而存在的物質,有物質然後有生命,從而從生命的起源與本質等方面,為中醫學奠定了唯物主義的基礎。

(2)“精”,指新生命的起源物質。“兩精”,指男女生殖之精。“相搏”,相互搏結,即結合在一起。神在《內經》有以下四種含義:①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及其規律。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②指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規律。如《素問•六節髒象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③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內經》認為神的狀態集中地反映著整個機體的健康情況,是診斷疾病、判別預後的重要依據。正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④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本文中的神,指的是人體生命活動。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精,人的形體與生命活動都起源於精,正如《靈樞•經脈》所說:“人始生,先成精。”所以男女兩精相互搏結,所形成的孕育著新生命的原始物質叫做精,所形成的生命活動稱為神。

(3)

“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

“魂”,指思維意識活動

。如魂失去神的支配而單獨活動,就會出現夢覺、幻覺、夢語、夢遊等情況。故張景嶽說:“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

魄與魂同屬於神,是先天具有的動作、感覺等本能活動和低階反應

。正如張景嶽所說:“

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

。”

“隨神往來”,意指魂在神的支配下活動。在神的支配下,輔佐神進行思維認識活動的稱為魂。

“並精出入”意指魄是本能活動,所以與構成形體的精同時形成。與精同時形成的

本能活動與低階反應

稱為魄。。。。

心主神明,心臟的疾患,能導致心神失常,而出現怔仲、健忘、煩躁、啼笑無常等病證。如張元素《肝臟虛實標本用藥式》說:“心藏神,為君火,••••••本病,諸熱瞀瘈、

驚惑、譫語、煩亂、啼笑、詈罵、怔忡、健忘、自汗

諸痛癢瘡。”心神失常的病證,大多應由心入手治療。如怔忡之證,《羅氏會約醫鏡》說:“怔忡者,心中跳動不動,如擊鼓然,凡事不能用心,一思更甚,此因思索過勞,心血虛損而然,治宜生血養心,稍加涼血之味。”又如健忘之證,《壽世保元》認為與心脾有關,說:“夫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盡心力思量不來,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蓋主於心脾二經,心之官則思,脾之官亦主思,此因思慮過度,傷心則血耗散,神不守舍;傷脾則胃氣衰憊,而疾愈深。二者皆主人事,則卒然而忘也。蓋心主血,因血少而不能養其真髒,或停飲而氣鬱以生痰,氣既滯,脾不得舒,是病皆作。治之必須先養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智之劑,日以調理,亦當以幽閒之處,安樂之中,使其絕於憂慮,遠其六慾七情,如此漸安矣。”再如虛煩不得眠之證,大多因心血虛或心氣虛所致,《症因脈治》認為治療應分別補益心血與心氣,指出:“心血虛不得臥之治,陰虛則陽必旺,故心血不足,皆是火症,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治宜滋陰降火,用歸芍天地煎,黃連安神丸;虛人,天王補心丹。”又說:“心氣虛不得臥之因,真陽素乏,木不生火,心氣虛則心主無威,心神失守,而夜臥不安之症作矣。心氣虛不得臥之脈,左寸浮散,按之無神,左關無力,木不生火,肝腎脈遲,水中無火,肝腎脈浮,真陽無根。心氣虛不得臥之治,脈散無神,人參養營湯、歸脾湯;肝腎脈遲者,八味丸;左關脈弱者,補肝散。”

《黃帝內經講解-氣血精神-神的產生及其物質基礎》

一切生命活動,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神既以精氣血為其物質基礎,又是精氣血的主宰,起著主管精氣血形成和輸布的作用。所以人的血氣精神四者,相互為用,奉養生命,周遍全身, 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志意

”,指人接受外界事物刺激後所引起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能發揮避免外來不良刺激影響的作用,

統攝整個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使思想集中,精神專一

。收斂魂魄,

調節人的思維活動控制人的動作行為

調節機體

,並使人接受“志意”的支配,採取適當的錯施,以

適應自然界氣候及飲食的寒溫變化

。並透過“志意”的自我控制能力,調和情志,

使情志對外界刺激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應

,既不過分激動,也不過分低沉。。。。

中醫學形神合一理論,在認為

形體對精神起決定作用

的同時,強調

精神意識也對形體的健康

發生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志意調和,不但能使思想集中,精神專一,魂魄不致散漫無常,

懊悔憤怒等異常情緒也無從產生

。而且還使五臟的功能,不至因為精神情志的變化,而引起氣運失常,從而

使五臟功能正常

,正氣健旺,不會受邪氣的干擾而生病。。。。

志意,是接受外界刺激後,透過思維,確定目的,以支配行動的心理活動。所以志意,能透過自我調節精神活動,反饋作用於五臟的功能活動,保證臟腑安和,增強抗病能力,所以如能注意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志意”的能動作用,對於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素問•湯液醪醴論》說:“

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

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

所以《內經》十分強調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出醫患要配合默契。認為“

病為本,工為標

,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素問•湯液醪醴論»)。《明醫雜著》也指出:“必須病人受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他用。”治療不但要準確辨證,選用適當的治療手段,而且要健全志意,控制情緒和行為,自我調節精神活動,才能有利於疾病的痊癒。

《黃帝內經講解-血氣精神的重要作用》

“神明”,指人的思維,意志和整個精神活動。心,主宰全身,具有君主的職能,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從心產生出來。

心之所以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產生精神意識思維,在臟腑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因為“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緣故。

精神意識活動雖與五臟有關,但都要受心的統帥和支配

。另一方面,心主神明的作用,又是在

心主血脈的基礎上產生

。《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十分精僻地說明了心、血脈與神志三者的內在聯絡。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實質上意在強調

神不能離開精的營養,精不能離開血液的營養

,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後世醫家李東垣也明確指出:“

心之神……得血則生

”。。。。

為剛髒,喜條達而惡抑鬱。肝氣太過,失於疏洩,易於使

急躁發怒

。肝臟內寄相火,肝陽易於偏亢。所以將肝比喻為剛強急躁的將軍。

“謀”,策劃。“慮”,思考。

肝主謀慮

,與肝氣的升發作用以及肝藏血的功能有關。當人們深謀遠慮,籌劃策略,進行緊張思維活動的時候,需要肝氣的升發和肝血的供給,而肝血的輸送,又賴肝氣的升發,故張景嶽說:“木主發生,故為謀慮所出。”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5)

“中正”,古代(秦漢時代)考核人品的官職。“決斷”,即判斷決定。當人們對事物作出判斷決定的時候,應持剛正果斷的正確態度。此指膽有使人剛毅正直、不偏不倚,正確處理問題的功能。臨床上

膽氣虛

的患者,常表現為

易驚、易恐、多疑、不決

。可見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起著判斷決定的作用。

肝膽在臟腑關係上相互為表裡,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的功能,必須相互配合,才能進行正常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肝性剛強果敢而善謀慮,但非膽不能決斷,只有

肝膽相互配合,才能既有謀慮又有決斷

,從而能正確處理事物。故《素問•奇病論》說:“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張景嶽也說:“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故曰決斯出焉。。。。

“膻中”,這裡指心包絡。如《靈樞•脹論》說:“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他處有指氣海的。“臣使”,表達君主命令、意志的官員。此指膻中有保護心臟,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臟,心包絡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靈樞•邪客》說,“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心包代心受邪,故外邪侵犯心臟,常是心包先受影響,如葉天士所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心志喜,

膻中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傳達心臟的喜樂情志,心的喜樂情志由它發出

。。。。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為藏精之髒,貯藏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腎精足能充養肉骼,補益腦髓。

骨強則能耐受重勞,動作有力;髓足則精神健旺,精巧靈敏

。張景嶽說:“腎屬水而藏精,精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則作用強,故為作強之官。水能化生萬物,精妙莫測,故曰伎巧出焉。”這說明體力的強弱,

智力的發達與否,都與腎有密切關係

。所以腎精不足的患者,常有腰膝痠軟,四肢無力,精神不振,頭昏健忘,智力減退等虛弱症候出現。。。。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使道”,相使之道。王冰說:“謂

神氣行使之道

也。”即十二髒相互通行氣血的道路。“宗”,指宗廟,引申為國家的統治地位。在十二官中,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對各臟腑功能活動起著統帥調節的作用,所以心臟功能正則

血脈執行流暢,神有所主

,各臟腑協調統一,才會有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說“主明則下安”。根據這個道理養生,就能健康長壽,終身不會發生重病,比擬一個國家而言,領導英明,各部門配合得好,國家就一定強盛。反之,如

心臟功能不足,則人體臟腑之間相互協調的關係便會破壞,各臟腑都要受到危害,氣血通行的道路也會閉塞不通,使形體遭受很大的損傷

,就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譬之國家,則必使天下大亂,政權不穩,這是必須引起深刻注意的。

《黃帝內經講解-藏象-十二髒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1),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2)。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3)。

“精神之所舍”,指藏神的處所。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分屬五臟,與五臟的心理功能有密切的聯絡。但又

由心產生,由心主宰

,因此七精所傷,總由心先受之,而後影響他髒。如心神思慮過度則傷脾、心神憂傷太過則傷肺,所以從心主神明,直接影響著五臟六腑生理功能協調平衡這一點而言,

心是藏神的處所,又是五臟六腑的主宰

。正如張景嶽所說:“

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

也。”

心為五臟六腑的主宰,為藏神的處所,其器質堅固,有心包絡護衛於外,處邪不能傷及,而且也不容外邪侵入。

心主血脈,全身臟腑組織賴心血濡養而維持其正常機能,同時又主神明,為精神思維活動的中樞,所以五臟六腑在心的協調下,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假如 邪氣入侵心臟,就會損傷心臟,以至神氣耗散,人即死亡。

《黃帝內經講解-藏象-心為五臟六腑之大王》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1)?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2)。

父母之精相合,形成胚胎,凝聚先後天精氣構成人體,精氣不但具有物質性,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而且還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人的生命活動就是構成人體精氣的生命力的具體表現

,所以稱為神氣,

人有神氣才能維持生命,失神氣就會導致死亡

《黃帝內經講解-藏象-壽夭與先後天的關係》

《黃帝內經》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黃帝內經》

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⑴。至其淫泆離髒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2)。

《靈樞•本神•》

題目

魂、魄管理人體的平衡,其中______管理高階功能,比如思想等;______管理低階功能,比如生理本能等。

人要具有正常對待事物的能力,需要包括意、志、思、慮、智等五個不同的過程。其中對事物表象進行認識,在心中產生印象稱為憶(意);對事物表象認識的儲存、積累稱為______;對事物進行反覆分析、比較的過程稱為_____;反覆思考的基礎上,由近而遠地估計未來變化的思維過程稱為——-;最終人形成了能夠正常對待事物的能力,稱為______;

結合上節關於精的敘述,談談精與神在人維持自身陰陽平衡中的作用。

優質公眾號推薦:

關注上方公眾號

免費領取:高畫質精品中醫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