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相族,因功受到周王冊封,“相”字由來

上世紀七十年代,陝西寶雞扶風莊白村出土了一座西周窖藏,裡面有青銅器103件,其中“折尊”、“折方彝”、“折觥”三器銘文相同,經專家考證,三器均為周昭王時期器物。重要的是銘文中提到了一個神秘的國族——相國,相國不見史載,但銘文證明周昭王賜相侯土地,可確定西周時有相國的存在。只可惜銘文並沒有透露更多有關相國的資訊,西周相國的姓氏、地理位置以及來龍去脈均未能解開。但說起相姓,我們知道夏朝有一位王叫相,即失國的太康之侄、仲康之子姒相,據說他的後裔有為相氏者,不過西周相國跟這支相氏有沒有關聯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商族中也有一支以相命名的族氏,他們的祖先是夏帝相時某代商侯相土。《竹書紀年》記載:“(夏)

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

”相土是商部族的第三任領袖,據說他發展了畜牧業,馴養野馬,與外族通商,帶動了商部落的軍事、經濟、貿易,大大加強了商部族的實力,他還首次將國都遷往商丘,為後世商湯變革推翻夏王朝打下了根基。

西周相族,因功受到周王冊封,“相”字由來

商部落首領相土

“相”的甲骨文是“一隻眼睛正注視著一棵大樹”。《易經》說:“

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

”是說在還沒有高樓大廈的遠古時代,凡地面上可直觀的,莫過於樹木了。但古人又為什麼非要“觀木”?在普遍智力落後的遠古時代,還是會有幾個智者率先開竅,這幾個先行者憑得什麼?當然不會是傳說中講的受了上天的旨示,或吞服了什麼靈藥,他們的“開竅”其實來源於對生活中細緻入微的觀察,人生的哲學啟蒙來自於世界萬物的變化,從自然界一棵樹新生到凋亡的演變引申到人世間四季更替,生命輪迴,人生無常,發展到對個體生命的認知,對家族興亡的認知,最後上升到一種精神上的存在。孔子說的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也是基於這樣的文化認知。原始人類認為,大樹是有靈性的,在早期族人眼裡,它是世上唯一接近天神的物體,因此,古人對大樹有種莫名的敬畏,它們拿它作圖騰,作族徽,神靈一樣的祟拜。從“相”字來看,早期相地大木聳天,森林遍地,縱目一望,盡收眼底。從“觀木”引申出“相視”,再到相互依存,再到輔佐,比如“相王”、“宰相”,相的初始意義變動不大。

西周相族,因功受到周王冊封,“相”字由來

相的甲骨文

“折尊”、“折方彝”、‘折觥“三器都來自一個叫“折”的家族,據研究,折氏家族來自商末周初的微子啟家族。我們對微子啟並不陌生,他是商紂王的哥哥,商末大板蕩時看準形勢投靠周武王,被封於微,同時他也是西周宋國的始祖。據說微氏族人投靠周國後,成為周王朝的史官。這裡要說的是既然這些記載著“昭王賜相侯”的銅器來自微氏家族,那麼這個相國很有可能跟商部族有關。

西周相族,因功受到周王冊封,“相”字由來

關於相國的地理位置,《史記·殷本紀》載:“

河亶甲居相。

”河亶甲是商朝第十二任王,在位期間商朝的國力有所下降,加上商朝內部矛盾激烈,外患不斷,故而河亶甲將都城遷到相地(今河南內黃縣)。據說相地就是河亶甲未即位前的封國,那麼商代很有可能存在相國。西周相國也極有可能是在商代相國的基礎上重建的,但地理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就不知道了。相關西周相國的銅器出土後,有學者認為“相”即“湘”,於是有了西周相國湖南說。透過甲骨卜辭分析可以確定,商朝的國力一直在朝南擴張,青銅文化也在朝南發展,周代也不用說,昭王就死在南征路上,時代的發展已經阻止不了華夏勢力的向南延伸,商周古文化遺址“炭河裡遺址”的發現也證明在南方偏僻的湖南已有古國存在,比如著名青銅器“皿天全方罍”就是在湖南桃源縣境內出土的。但就此以為西周相國落戶湖南,尚待更多的考古發現。竊以為,湖南的“湘”確實跟商周相國有關,但源於相人南遷較為可靠。

西周相族,因功受到周王冊封,“相”字由來

折觥

西周相國興於何時,亡於何時都成謎,但它在西周時期也算風光過,受到過周王的青睞。折氏三器銘文載:“

唯五月,王在,戊子,令乍冊折貺望土於相(侯),易金易臣,揚王休……

”意思是五月戊子這天,周王令折氏代天子賜封相侯土地,並賞賜銅材、臣僕和奴隸,以宣揚天子仁德。相侯既然被周天子賜以土地及銅材、臣僕、奴隸,這完全具備諸侯的冊封規格,更具說明相氏家族有功於周室,而讓來自微氏家族的折氏代行天賜,也似乎從側面說明相侯跟微、折兩大家族有著某種聯絡。據唐蘭考證,銘文所述事件發生在周昭王十九年的上半年,也就是昭王出征荊南前夕,那麼據此推測,相侯獲賜會不會跟昭王南征有關?相國之後有相氏,是現在相姓的一支。

文/堰風

先秦的宮廷美食:羊羹,歷史人文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