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怎樣才能把握好度,做到無過與不及?

01

為人處世之度不好把握

隨著年歲漸長,經歷的人和事越多,越發感受到凡事皆有兩面,無論哪一面走極端都不好,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度,達到無過與不及的程度,才最是讓人舒服,讓事情圓滿。但這度實在難以量化,也沒有操作手冊,有時還見仁見智,互不相容,只能憑著個人的經驗閱歷以及他人指點,逐步探索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事判斷準則,稱之為三觀。

當三觀與所處的客觀環境相契合,做起事來就會有一種水乳交融的感覺,更容易順風順水,當兩者不契合時,就容易磕磕絆絆,事倍功半。三觀不是靜止不變的,隨著與客觀環境的聯絡、反饋,會不斷改變,直到趨於較穩定的狀態,等待或有或無的更大環境觸動來啟動下次大改變。

把握好度形成良性三觀並不容易,世人大多固守在“過”與“不及”其中一端。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在為人處事中把握好度嗎?這個定式可能對你有所幫助——站在不A的立場來A(A為動作或狀態)。

02

舉三個例子

#01

對待領導,站在不聽話的立場來聽話

領導不喜歡總不聽話的屬下,因為這意味著領導權威難以樹立,決策難以執行,工作難以展開,也意味著團隊內部不夠團結,人心鬆散,無法形成合力,不利於長遠發展。然而,領導也不喜歡完全聽話的屬下,完全聽話有兩種,一種是機械性的聽話,推下動下,不推不動,缺乏自主性成長性反饋性,往往也容易把事辦砸,另一種是討好式的聽話,竭盡全力使領導意圖得到實現,兩者都未能跳出領導的視野看領導,對領導意圖起不到糾偏作用,如果領導決策正確固然效率喜人,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領導也是平常人,也會出錯,如果下屬不管不顧完全聽話,這時就等於把責任推給領導,把領導推進火坑,所以領導不喜歡死聽話的屬下。

領導喜歡站在不聽話的立場來聽話的下屬,有所聽——當領導決策正確時堅決執行,當決策執行有困難或出現新狀況時及時彙報;有所不聽——當領導決策有問題時,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並附上合適的對應之策。

結合實際工作中領導的行事風格,把握好聽與不聽的度,才能更好地恪守崗位職責。

#02

對待朋友,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

友情與親情、愛情構成世間三大情,是我們情感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朋友毫無保留、毫無底線的相信並不現實。

一來,一個人的朋友圈應該是有層次感的立體生態圈,這個朋友與那個朋友對你而言是有所區別的,歷史上士為知己者死的例子令人稱讚、敬佩,但如果把每個朋友都上升為“為其死”的程度就成了爛好人,得到的不是稱讚而是嘲笑,知己一定是朋友,但朋友不一定是知己,如果對每個朋友都交付全心,未免遭受直接傷害之餘還要遭受世人的嘲笑,用廣東話來說就是“傻仔”。

二來,朋友也未必喜歡你這種毫無保留的相信,當他對你並無惡意,只是侷限於自身水平,所作言行、所發觀點不正確,例如跟你聊天信誓旦旦地談到對某種趨勢的判斷,你奉其為金科玉律去嘗試,結果吃了大虧,如果朋友責任心強的話,無論你怪不怪罪,他都會內心不安,同時認清你人格並未獨立的實質,進而對你有所疏遠。

三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少傳銷就是靠拉朋友人頭來迴圈發展的,完全相信朋友等於在資訊差之下把主動權交到了對方手上,如果還有得選,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被動呢?

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朋友才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而這個不相信的立場是屬於你的內心世界決策,並非一定要擺到檯面,所以不會傷害到真心待你的朋友。

#03

對待自己,站在不樂觀的立場來樂觀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只有樂觀者才能不斷前進,去攫取那十之一二的“如意”,樂觀的心態對我們十分重要,它雖然無法直接解決問題,但可以激發解決問題的主體——我們自己——的能量,所起作用與催化劑相似。消極的人生固然不可取,但一味地樂觀效果也不一定就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味地樂觀,如果結果不如己意容易產生較大的落差感,難以擁抱獲得感。我們既想要樂觀帶給我們積極向上的鬥志,又想要正視客觀困難保持理智,那站在不樂觀的立場來樂觀就是最優解。先站在不樂觀的立場對事情進行理性分析,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壞情況並做好應對準備,然後暫時忘掉困難,設想各種幸運加身最終完成目標,這樣或許我們可以以飽滿的狀態去迎接挑戰,即使敗象漸顯,也能有效掙扎,就算最後失敗,也能坦然面對。

03

A與不A間,應堅持八二原則

“站在不A的立場來A”中的“立場”並不是我們常說的“立場堅定”的那種“立場”,它更像是淨水機裡的過濾器,把一些雜質——如不該聽話的事、不該相信的朋友、不該一味樂觀的情況——識別篩選出來,防止被突破安全線。如果一個人認為“A”與“不A”是五五開,那麼他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原則的人,“A”亦可,“不A”亦可,隨波逐流,毫無主見,並不受人待見。

在A與不A間,應堅持八二原則,其表現為:“A”是常規、是主體,“不A”是特殊、是次體,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應該A,“A”與“不A”至少八二開,但“不A”佔比雖小卻是關鍵,它避免我們因為A的慣性而把一些不該A的也麻痺地A了,從順序上看,“不A的立場”應該挺在前面,像過濾網一樣起保護作用,避免發生系統性顛覆性的問題,“不A”所防者應為“大惡”,對於可A可不A的情況,應該遵從A的主體地位,選擇A。

此外,我們要警惕“不A立場”的無序擴張,如果“不A”不受控制反噬了“A”,人就會陷入另一個極端,變得反叛、多疑、自卑。

當然,如果客觀環境劇烈變化,A與不A位置應對調,那麼我們可以把定式變為“站在A的立場來不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