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選自《韓非子》,先來看原文:“

楚人有鬻其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韓非是韓國人,他的書中的寓言故事都是寫明瞭主人公是哪國人,當時的諸子百家都是這樣,即使是寓言也要說明是哪個國家的人,反正就是互相黑,不像現在,都說某地,或者編一個不存在的地名。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楚國有個賣盾牌和長矛的人,韓非子就喜歡用楚國人做為自己文章的主人公,《買櫝還珠》中說“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不知道是不是和楚國人有矛盾,老拿楚國人調侃。有點像我們現在老說印度三哥怎麼樣一樣。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譽之曰

”,譽,誇獎,讚美。賣東西都是要誇大其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舊社會打把勢賣藝的一般都賣大力丸,對於自己的大力丸也是一番誇獎,“你吃了我的大力丸。你讓刀砍著、斧剁著、車軋著、馬趟著、牛頂著、狗咬著、鷹抓著、鴨子踢著…”全能治好了。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賣布頭的不是也這樣嗎,誇獎自己的布頭結實,“禁洗又禁曬,禁鋪又禁蓋,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這和現在某種洗滌劑說自己能去除多少種汙漬一樣,都是誇大其詞吧。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世上的東西都不能刺穿它。陷,穿透的意思。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有誇獎他的長矛,我的長矛之鋒利,沒有不能刺穿的。

或曰

”,有人說,或,就是有的人的意思。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這個“或”字,比如,無論世界上發生什麼事,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xxxxxxx,中國或將成為最大贏家”,意思是中國有可能成為最大贏家。或,在這裡是有可能的意思。反正人家說得也沒錯,有可能,不是一定。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

其人弗能應也

”,這個人無言以對。吹牛吹爆了,應該很尷尬吧。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麼都不能刺破的盾牌,和什麼都能刺破的長矛,不可能同時在這個世界上存在。

我們現在覺得自相矛盾很可笑,其實歷史上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赫連勃勃在築造統萬城的時候,就要求如果能用錐子扎進城牆一寸,就會把築城的工匠殺掉,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在鑄造鎧甲和製作弓箭的時候,如果弓箭射不穿鎧甲,就把製作弓箭的人殺掉,如果弓箭射穿鎧甲,就把製作鎧甲的人殺掉。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所以赫連勃勃營造的統萬城異常堅固,赫連勃勃的軍隊的鎧甲也是是最堅固的,弓箭是最鋒利的。統萬城,意思是能統治一萬年的意思,但是即使他擁有堅固的城池、鎧甲、鋒利的弓箭,最後還是滅亡了。統治者不明白,人心所向才是最堅固的武器。

我們現在的家長也經常犯自相矛盾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家長管得太多,事無鉅細都替孩子考慮好,安排好,把孩子培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反過來又埋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你剪掉了鳥兒的翅膀反而埋怨鳥兒不會飛翔?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你給孩子安排了各種課外班、興趣班,孩子的時間都被佔據了,反過來還在埋怨孩子什麼都學不好,難道不懂得“博二兔不得一兔”的道理?

提起矛盾,我們可能會想到文學家茅盾,茅盾是筆名,原名沈雁冰,他最開始是想用“矛盾”做筆名,但葉聖陶覺得矛盾是哲學名詞,不像人名,建議用“茅盾”。

中國進現代文學家有個排名,咱們中國人最熱衷的就是定名分排座次,就像《水滸傳》一樣,不停地排座次,四五人要排,十幾個人要排,最終一百零八將更來個英雄排座次。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中國近現代文學家的排名是這樣“魯郭茅巴老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魯迅的地位不可撼動,但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是“茅盾文學獎”。有點意思吧。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對於自相矛盾來說其實也有用處,比如假如我是足協主席,就把中國足球隊按照前鋒後衛分成兩組比賽,前鋒進球了,就槍、斃後衛和門將,前鋒進不了球,就槍、斃前鋒,不出倆月,國足就拿世界冠軍了。這是多好的方法啊,立竿見影,拿走不謝。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3)——自相矛盾

已修改

0

/20

還未開始修改

預覽

提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