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裡的中國第三集“主角”——《宋本史記》

典籍裡的中國第三集“主角”——《宋本史記》

典籍裡的中國第三集“主角”——《宋本史記》

《宋本史記》(全28冊)

(漢)司馬遷 撰

成品尺寸:140*210cm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ISBN 978-7-5013-6484-8

內容簡介:

典籍裡的中國第三集“主角”——《宋本史記》

本書據日本汲古書院影印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影印,該《史記》為現存最早三家注本,是一百三十卷全本。《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後各家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著作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南朝宋裴駰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此為黃善夫刻本存世之唯一完整版,較“百衲本”更可得見原本面貌,對《史記》一書的校勘有獨特價值。此次半葉影印,方便讀者圈閱。

其他亮點: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資訊。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採用鎖線膠釘,利於長時間的儲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內頁欣賞:

典籍裡的中國第三集“主角”——《宋本史記》

典籍裡的中國第三集“主角”——《宋本史記》

序言(摘錄):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經由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人的努力,最終由司馬遷撰作完成。從現存的版本形態來看,自漢至唐,皆為寫本,北宋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始有雕版,歷代翻刻不絕。從內容來看,隨著《史記》註解之作的不斷問世,《史記》白文逐漸和註文合流,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些註解之作裡,南朝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尤被推重,世稱“《史記》三家注”,是《史記》古注的集大成之作。目前存世的《史記》版本,北宋以前皆為《集解》單注本,南宋開始產生《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與《集解索隱正義》三家注合刻本,南宋刻書家黃善夫刊刻的《史記》是現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

一、黃善夫及其刊刻的《史記》

黃善夫是南宋光宗(一一九〇—一一九四)、寧宗(一一九五—一二二四)時期福建建寧府建安縣的刻書家,所刻書現存者有《史記》《漢書》[ 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南宋劉元起刊《漢書》“陳勝項籍列傳第一”末有刊印牌記“建安黃善夫刊於家塾之敬室”,從該刊本的版式、行款、字型風格等特徵可以判斷和黃善夫本《史記》當刊刻出於同一家。黃永年先生認為:“在這些建陽的書鋪中,有幾家是合作刻書的,如黃善夫的《史記》《後漢書》,劉元起的《漢書》,和不知書鋪名號的《三國志》,版式、行款完全一致,顯然是有計劃的分工。”(《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第八十三頁。)]《後漢書》《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

黃善夫本《史記》在國內佚失已久,直至日本學者澁江全善、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著錄之後,才引起學者的關注,至今不過百餘年的時間。

目前學界通常認為黃善夫本《史記》存世僅“一部半”,一部為一百三十卷本,半部為七十二卷殘本,原皆藏於日本。據張玉春等先生考證,黃善夫本應是鎌倉(一一八五—一三三三)初期傳入日本的,距離其刊刻時間非常接近。

一百三十卷本最初藏於日本妙心寺的南化玄興(一五三八—一六〇四)處,後經直江兼績(一五六〇—一六一九)轉入米澤上杉家,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日本學者多稱之為“南化本”,共九十冊。一九九六—一九九八年南化本作為古典研究會叢書由日本東京汲古書院影印出版。

七十二卷殘本原藏於狩谷棭齋求古樓,清末民初由時任留日學生監督及使署參贊的田吳炤購得,帶回中國,散諸坊肆,其中六十六卷由張元濟購得,兩卷由潘宗周購得,一卷由袁克文購得後贈傅增湘,又經多方輾轉,這六十九卷現皆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下文簡稱“國圖本”),共二十八冊。二〇〇三年國圖本作為中華再造善本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現藏有黃善夫本《夏本紀》《殷本紀》兩卷,出自於七十二卷殘本,國圖本正缺此二卷,當是七十二卷國圖本六十九卷之外的兩卷。

此外,還有一些黃善夫本《史記》的殘卷存世,上海圖書館藏有《高祖本紀》第一葉到第二十三葉,經筆者查核,該殘卷無任何批註,南化本與國圖本《高祖本紀》具存,且皆有批註,可知上海圖書館藏本是“一部半”之外的黃善夫本。另,臺灣傅斯年圖書館藏有北宋景祐本《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其中的第一百一—一百五卷用黃善夫本配補。

二、黃善夫本《史記》的版本形態與存世狀況

黃善夫本《史記》字型刻印精美,半葉十行,行十八字,註文小字雙行,行二十三字。有界欄,細黑口,左右雙邊。每葉書耳處刻有篇名。《集解序》後有牌記“建安黃善夫刊於家塾之敬室”,《目錄》後有篆字牌記“建安黃氏刻梓”。根據黃永年先生的研究,南宋時期“建本中所謂‘×××刻梓於家塾’、‘×××刊於家塾’者其實統統是坊刻”[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第七十六頁。],黃善夫本《史記》即是這類坊刻本。

現存的一百三十卷南化本和六十九卷國圖本,實際上每卷亦並非完秩,其中仍有殘缺配補的情況存在。

三、黃善夫本《史記》的價值

黃善夫本《史記》作為現存最早的《史記》三家注本,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版本研究的價值

黃善夫本《史記》承前啟後,是研究《史記》版本流變的津樑。正文部分,《老子莊子列傳》在《列傳》之首,與《伯夷列傳》合為《老子伯夷列傳第一》。《太史公自序》:“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韓非揣事情,循埶理。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可見《老子列傳》在《列傳》之首的次序不會是《史記》原貌。

《老子伯夷列傳》小題下有雙行小注“監本老子與伯夷同傳第一,莊子與韓非同傳第三。”《申不害韓非列傳》小題下有雙行小注:“開元二十三年勑升老子莊子為列傳首,故申韓為此卷。”據張玉春先生考證,“黃善夫本刊於南宋,無奉唐開元敕書之理。北宋雖有政和八年升老子為列傳之首之詔,但並未真正實行,僅政和間補刊景祐本時,依此詔改定了原本的次第,而南宋刊刻的諸本《史記》均未從此詔。黃善夫本的列傳次第如此排列另有因由,而且與黃善夫本所據底本有直接關係。”[ 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商務印書館,二〇〇一年,第二五五頁。]黃善夫本《老子列傳》居首,或許承襲了《史記》唐代傳本。

另外,透過異文比較,發現該本與南宋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建安蔡夢弼刊《史記集解索隱》本、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張杅刊八年(一一八一)耿秉重修《史記集解索隱》本,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而元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彭寅翁崇道精舍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等三家注本又據該本為底本。因此,黃善夫本是研究兩家注本、三家注本系統的重要節點。

(二)校勘研究的價值

黃善夫本《史記》作為南宋刻本,存有大量一字千金的異文,可資校正傳世《史記》三家注訛誤。如:

中華書局原點校本《魏世家》“與韓康子”《索隱》:“名虔。”“虔”字,黃善夫本作“虎”,當是。《六國年表》“韓康子敗智伯於晉陽”《索隱》:“康子名虎。”《韓世家》“莊子卒,子康子代”《索隱》:“名虎。”《國語·晉語》“智襄子戲韓康子而侮段規”韋昭注:“康子,韓宣子之曾孫、莊子之子虎。”《世本》:“莊子生康子虎。康子生武子啟章。武子生景子虔。”據《史記·韓世家》《世本》等史料,康子之孫名虔,亦可證康子不會名虔,《索隱》“虔”必是“虎”之訛。

黃善夫本亦有不見於中華書局原點校本《史記》的《索隱》佚文,如《五帝本紀》“索隱述贊”末有:

“右述贊之體,深所不安。

何者?

夫敘事美功,合有首末,懲惡勸善,是稱褒貶。

觀太史公贊論之中,或國有數君,或士兼百行,不能備論終始,自可略申梗概。

遂乃頗取一事,偏引一奇,即為一篇之贊,將為龜鏡,誠所不取。

斯亦明月之珠,不能無纇矣。

今並重為一百三十篇之贊雲。

”又如,《項羽本紀》小題之下有《索隱》:

“項羽掘起,爭雄一朝,假號西楚,竟未踐天子之位而身首別離,斯亦不可稱本紀,宜降為系家。

”此類《索隱》佚文共有二十七處之多,二〇一三年中華書局《史記》修訂本已悉據黃善夫本輯補。

(三)批註文獻的價值

日本室町時代(一三三八—一五七三)後期,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等將所見《史記》古注抄錄在了黃善夫本《史記》(今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本)邊欄之外天頭地腳等處,有時將這類批註另紙書寫,或以籤條粘在頁上,或附抄於篇末,如《扁鵲倉公列傳》一篇附頁就有九十餘張。這些批註所涉文獻,如鄒誕生《史記音》、劉伯莊《史記音義》、日本學者藤原英房《史記說》、南化玄興、桃源瑞仙等《史記》注皆已不存,因此顯得彌足珍貴。另外,批註裡最受關注的是存有大量標註“《正義》曰”的文字,自上世紀三十年代,瀧川資言等日本學者認為皆系三家注本《史記正義》佚文,據此展開輯佚工作,同時也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真偽考辨與討論。近年張玉春先生將這些批註材料進行了全面整理,輯成七十二萬字的《<史記>日本古註疏證》一書,二〇一六年已由齊魯書社出版,可備參考。

四、黃善夫本《史記》的錯訛

如前所述,黃善夫本《史記》是一部南宋建安的坊刻本,錯訛滿紙,比比皆是。既有整段整句的脫衍,也有具體字詞的錯訛誤。

以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本為例,全書共有五處文字存在大段脫衍,如《天官書》“地維鹹光”下有《正義》:“四填星,出四隅,去地可四丈。地維鹹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所見。下有亂者亡,有德者昌也。”此處《史記》前後正文作:“四填星,所出四隅,去地可四丈。地維鹹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所見,下有亂;亂者亡,有德者昌。”史文和《正義》幾乎全同。中華書局點校本等正文之下無《正義》,疑此處黃本是正文衍入注中,後人又補《正義》二字。

具體字詞訛誤也非常之多,尤其是三家注部分,刊刻十分粗疏,訛脫衍倒的現象時有發生,形近而訛的字詞隨處可見。

由於黃善夫本存在大量錯訛,民國時期張元濟先生主持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史記》一書雖然以黃善夫本為底本,但是對校了武英殿本,參校了清劉喜海舊藏舊藏百衲本,明毛晉汲古閣單刻《史記索隱》本、明王延喆刻三家注本、清末劉承幹影刻蜀大字本等,對黃善夫本進行了全面脩潤工作,改正了大量錯訛,所以一九三六年刊行出版的百衲本《史記》已不是黃善夫本原貌。然而,此後半個多世紀,許多使用商務印書館百納本《史記》的讀者,都誤以為該書全據黃善夫本影印。直至一九九四年杜澤遜先生髮表《論黃善夫本<史記>及其涵芬樓影印本》一文,才真正揭示出黃善夫本《史記》和張元濟先生主持影印的百衲本《史記》的差異。[ 杜澤遜《論黃善夫本<史記>及其涵芬樓影印本》,《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4年第4期,後又刊發於《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三輯),中華書局,1995年。]一九九六—一九九八年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黃善夫本《史記》作為古典研究會叢書由東京汲古書院影印出版,國內極為鮮見。二〇〇三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六十九卷本作為《中華再造善本》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一般讀者也難於使用,且未為全秩。

此次《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將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本重新影印,對於黃善夫本《史記》的流傳廣佈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王景炎

二〇一八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