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為什麼沒有關於后羿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神秘的朝代,那便是夏朝。在先秦的古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資料,例如《左傳》、《國語》等都有記載;“敏而好古”的孔夫子也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認為夏朝是杞國的祖先,宋國則是商朝的後代。先秦人一般將夏、商、周合稱為“三代”,認為相比於春秋戰國的亂世來說,“三代”的太平是理想的社會形態。

在《史記》中,位於《五帝本紀》的後面便是《

夏本紀

》。耐人尋味的是這篇本紀的質量奇差,而且矛盾的地方也很多。內容寫得極其簡陋,大多抄自《尚書》,有拼湊的痕跡,作者直接敘述的地方很少。裡面又收錄《禹貢》來擴充篇幅,然而《禹貢》屬於地理書,把它編入敘事性的《本紀》裡顯得不倫不類,很不協調,而且使文章變得堅澀難讀。至於篇中所記載的事情,矛盾的地方也非常之多。

《史記》裡為什麼沒有關於后羿的記載?

《史記》中關於夏朝的記載存在矛盾與缺漏

《史記》關於大禹的記載有矛盾

《漢書·司馬遷傳》說《史記》共有一百二十篇,其中“

十篇缺,有錄無書

”。這說明司馬遷父子並沒有寫完《史記》或者在他們死後,有十篇內容遺失了。據張晏的說法,這十篇分別是《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已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是後人填補上去的。《夏本紀》不包含在遺失的十篇,可見這篇或許是司馬遷父子寫的。

但張晏的說法也未必對,例如他說《孝景本紀》是後人根據《漢書》填補進去的,但我們對比《史記》的《孝景本紀》和《漢書》的《景帝紀》,會發現二者的內容並不一樣。《孝景本紀》說漢景帝是漢文帝的“

中子

”,文帝做代王的時候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後來全部死掉了,景帝才得以成為太子;《景帝紀》則只說景帝是文帝的“

太子

”,說法不一。而《史記》的《梁孝王世家》中卻又說:“孝文帝凡四男:

長子曰太子

,是為孝景帝”,直接與《孝景本紀》的說法相矛盾,反倒與《景帝紀》吻和。因此《孝景本紀》雖是後人填補進去的,但應另有所本,並不是抄錄《漢書》。除了這種後人抄錄而產生的矛盾之外,

《史記》自身也有矛盾,其中《夏本紀》最為明顯。

《史記》並不完全是一家之言,它有更原始的史料作為基礎,其中包括《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等。從史料來源看,秦漢的內容豐富而三代較為短缺,基本是依據譜諜來寫的,《夏本紀》也不例外。

在這篇本紀的開頭,作者交代大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所以——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可是在前面的《五帝本紀》裡已經交代說:

“自顓頊父為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那麼

禹跟舜的高祖父是同輩

,然而禹與舜生活在同一時代,而且前者是後者的繼承人。這種世系記載顯然缺乏可信度,出現了矛盾。所以班固在《漢書·律曆志下》中只得做了補充,說“

伯禹《帝系》曰: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禹,虞舜嬗以天下。

”這樣,舜跟禹才成為同輩人。可能是因為顓頊到鯀之間的世系無法考證,所以《史記》乾脆直接說他們是父子關係,頗為草率。

後面記載大禹治水的內容,都是從《禹貢》上摘錄的,只是部分文字與《尚書》略有出入。從“天下始太平治”起下面又摘錄了《皋陶謨》,只是大略概述,沒有照抄全文,但拼湊的痕跡很明顯。

《史記》裡為什麼沒有關於后羿的記載?

大禹與虞舜應是同輩

禪讓製為什麼終結於夏朝?

根據《史記》的記載,大禹晚年出巡會稽,駕崩於此,遺命將天下授予

。但是益卻不肯接受,自己跑到箕山隱居起來。大禹的兒子啟很得人心,於是諸侯便擁戴他做天子。《史記》中說:

“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

這說明禪讓制被世襲製取代是人們自願的選擇的結果,但是後來出土的《竹書紀年》卻否定了這一說法。《竹書紀年》雖已錯簡,但從古代史料中我們還是能推測出裡面的內容。這本書出土於西晉,原本已在宋朝失傳了,現存的版本是後人根據各種線索來拼湊的,但是在史書裡還是能查到一些蛛絲馬跡。《晉書·束皙傳》就記載說: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幹啟位,啟殺之。”

這說明,晉朝人所讀到的《竹書紀年》中有關於

啟殺益而奪權

的記載。禪讓制的終結並不是諸侯的選擇,而是啟強權驅使的結果,這與《史記》相矛盾。至於哪種更可信,還有待於考古的繼續發掘。

在關於啟的部分,《史記》又摘錄了《甘誓》,言其滅亡有扈氏,稱雄天下。之後的內容就變得十分簡單,只有世系傳承,而缺乏敘事。屈原《天問》裡說:“

啟代益作後,卒然離蠥。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

”說明啟後來也遭遇了牢獄之禍,但具體內容我們不得而知。

《史記》裡為什麼沒有關於后羿的記載?

《夏本紀》裡為何不記載后羿之事?

《夏本紀》記載說啟駕崩後,他的兒子

太康

繼位,失去了國家,兄弟五人便寫作《五子之歌》,抱怨太康去而不返。之後又記載太康駕崩,弟弟

中康

繼位,中康駕崩後他的兒子

繼位,相駕崩後,帝位才傳給了

少康

。因此,太康是少康的伯祖。至於太康失國的原因以及夏朝如何得以復國,《夏本紀》中都沒有記載,這段歷史變成一片空白。

而我們在《左傳·襄公四年》卻看到了這樣一段史料:晉候想要討伐戎狄,魏絳勸說不可,便引夏朝的關於“

有窮后羿

”的歷史來借鑑。他說: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鎺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說明歷史上存在有窮國滅亡夏國之事。魏絳又繼續說后羿奪取夏政後,恃其善射,不修民事,用

寒浞

以亂朝政。寒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囚后羿于田。后羿不服,寒浞便殺了他,並且將他的肉給其子吃,其子不忍食,死於窮門之外。寒浞之後又納了后羿的妻子,生下澆與豷。此時,夏朝舊臣

伯靡

逃到鬲氏,引兵反攻寒浞並將其滅亡,然後迎接少康復位。少康繼位後又滅亡了有窮國的澆與豷,使夏朝得以中興。

《竹書紀年》的記載則更為詳細,它說帝太康元年,出獵於洛表,后羿趁機入其都城而據之,太康不能歸,流亡於外,四年而卒。帝仲康立於都內,受制於后羿,只是個傀儡,七年後便死去。世子相出居商丘,後八年,寒浞殺羿,二十八年浞使其子弒帝相。此時,夏臣伯靡出奔有鬲氏,帝相的遺腹子少康出生。數年後,寒浞知之,少康再奔有虞,為之庖正。及伯靡殺寒浞,得少康而復立之,夏朝遂得以中興。

屈原的《天問》中也有“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的說法,《離騷》裡更是說: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講述了太康失國及后羿被殺的事。我們綜合各方史料,可把后羿篡夏和少康復國的事梳理如下:

后羿趁太康出獵的時候佔據了夏朝的都城,使太康流亡在外,最終死去;

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中康為帝,但他只是個傀儡,並無實權,在位僅七年便死去;

中康死後,后羿篡奪了夏政,建立起有窮國。中康的兒子相因此被貶到商丘居住;

后羿的大臣寒浞弒殺了他,取得有窮國政權;寒浞又令自己的兒子殺死夏朝的後裔相;

相死後,他的遺腹子少康出生。過了好些年寒浞才知道這事,便下令追殺少康,以使夏朝絕後;少康只得逃到有虞國去,從事廚師一類的工作;

夏朝的舊臣伯靡殺死了寒浞,將少康迎接回來,繼承帝位;

少康出兵討伐寒浞的兒子澆與豷,徹底滅亡有窮國,使夏朝中興。

這麼一段內容豐富的歷史在《夏本紀》中卻遺漏掉了,僅僅記載說“

帝相崩,子少康立

”而已。那麼《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父子難道不知道有關后羿的事情嗎?

《史記》裡為什麼沒有關於后羿的記載?

太康失國

司馬遷是否知道少康復國的歷史?

關於

后羿篡夏

少康復國

的歷史不見於《夏本紀》,司馬遷難道不知道有過這麼一段事情嗎?答案是否定的,司馬遷知道少康復國的事,並且寫進了《史記》裡面。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夫差擊潰越國後,勾踐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出面力諫,引證了少康復國之事。子胥說:昔有過氏滅夏帝相,夏後方有孕,逃於有仍而生少康。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氏妻之以女。

“後(少康)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這說明司馬遷明是知道少康復國之事的,他的這段記載雖與《左傳》《竹書紀年》有出入,但大體的輪廓相同。那麼為什麼少康復國的這段歷史不寫入《夏本紀》中而放在《吳太伯世家》呢?我們推測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后羿篡夏與少康復國之事見於魏絳和子胥的轉述,或許司馬遷接近寓言而不足信,所以不編入《夏本紀》中;

二、《夏本紀》可能是司馬談寫的,而《吳太伯世家》是司馬遷寫的。司馬遷知道有少康復國之事,但不願意更改父親的舊作,所以沒有把這段史料補充進去;

三、司馬遷父子編《夏本紀》時有些草率,內容大多從《尚書》裡拼湊過來,最終因疏忽而不記載夏朝的史事,導致內容頭重腳輕;

四、《夏本紀》可能不是司馬遷父子的原本,原文已經失傳了,只剩下目錄。就像《孝武本紀》一樣,這篇也是後人根據各種史料拼湊起來的,所以質量不佳。

除此之外,或許還有更多的可能,篇幅有限,不能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