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敗亦是成功之母」看社會現象

“失敗乃成功之母”,多麼熟悉而又陌生的至理名言。熟悉是因為它常常從思想上“引領”著我們;陌生是因為在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裡都難以“發現”它。

理論中愛迪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臥薪嚐膽中勾踐的經歷,也被後人所稱快;

肯德基的創始人山德士也勵志著很多的人前進。但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

1、教育中

在教育的歷程中,有多少家長或者老師是允許孩子從不斷犯錯中成長的?很多家長為孩子找的模範物件都是“優秀的別人家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別人家的孩子有多聽話、別人家的孩子還多才多藝等等,不太允許孩子在成長中犯太多的錯誤。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各位家長可以網路搜尋看看,孩子能在未來人生中獲得較高水平的,都是在成長中所謂的“調皮搗蛋”分子,這裡的調皮搗蛋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過不斷嘗試及犯錯的可能的孩子。太過於聽課的孩子,不太犯錯的孩子,長大做事難免會墨守成規,沒有太多的勇氣或創新創造。

當你允許孩子在成長中多嘗試,面對不同型別的犯錯情況,家長應視情況而視之, 面對孩子的任何犯錯不是怒吼而是下面的引導,相信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出息。

2、工作中

借用以往成功經驗是人的一種慣性思維。基本所有的投資商找專案,都喜歡把錢投給曾經創業成功的創業團隊或個人;而猶太投資商就喜歡找一些失敗次數較多的團隊或個人進行投資。

經驗是死的,不靜態的;宇宙萬物是動態的,市場經濟也是動態。用靜態的方式應對動態的事物,其風險係數還是很高的。所以成功是不可以複製的,經驗同樣不可複製。別讓經驗影響了後期更高層次的發揮。

失敗是一種財富,我們應該珍惜每一次的失敗。

面對失敗必有後來的反思與總結,失敗才會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