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作者馬權友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文/馬權友

我們練太極拳都懂得"以腰帶手”、"以腰帶臂”,也就是靠轉腰帶動肢體做整體運動,而不能肢體區域性運動,否則就會造成用勁不整而散,使內勁不能貫通,氣勁不順暢,也會造成肩的妄動,破壞拳架的立身中正。我教太極拳時也時常提示大家要注意走腰,用上腰勁,以腰帶動。我是這樣練的,也是這樣教的,而且幾十年練拳後的今天,隨著太極拳水平的提高,我感覺肚子裡有"球體"了,而且練拳時這個"球體”還會轉,助勁驅動外形動作,形成“內動帶外動”。看來,練太極拳有比"腰帶”更高的功法:那就是"丹田球的驅動”,在意念引領下,用"丹田球”驅腰,腰再帶動全身運動。今後,我傳拳也要向更深層次追求了。

一、丹田球感

經常有人問我:馬權友老師你肚子怎麼那麼大,練太極拳也沒減肥呵?"其實,這是長期放鬆身體練太極拳,讓內氣沉聚丹田,使中氣充盈腰腹而形成的。肚子大了,腰粗了,練拳更有內勁了。而且,在懂了、會了身體越來越松後,越練中氣越足。而且,隨有練拳的深入,內氣下沉積聚到丹田,大肚又變成肚子裡有"氣球”感,好像在丹田處形成圓活轉動的球。練太極拳時,意念引領,這個球又會發生作用,內氣鼓盪,加大腹壓,增大內勁“發動機”的功率。"丹田球”透過"反轉”會加大自身的功力,助推動作,真正是"以內帶外",這讓我更加明白了太極拳論所示的"內不動,外不發”,和"內動帶外動"的道理。

二、氣沉丹田

要想形成"丹田球”,前提是丹田內氣要充足。先練出腰腹中氣足,再"氣聚丹田”,便會形成"丹田球”。太極拳論《十三勢歌》中就說:“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這說明練足中氣非常必要。怎樣練足中氣?要求氣沉丹田。

說"氣沉丹田"前,先明確什麼是丹田?丹田,是道家術語,其實沒有具體的器官。虛擬的"丹田”是練功的“根本”,位置,一般說在臍下小腹之內,是人體重心所在,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是松活彈抖勁的動力之源。我們講氣沉丹田,其實就是讓內氣沉於小腹,讓"胸空腹實”。這樣心態坦然。

怎樣才能"氣沉丹田”?氣沉丹田,不要急於求成,只要堅持苦練加巧練,剩下的就讓時間去說話,功到自然成。什麼是苦練?就是堅持不停地練,練夠一定時間,練到一定程度,練有一定強度,否則不下苦功什麼也沒有。同時,還要巧練,就是練拳之中要悟拳。只要按照太極拳的要領要求去練,全身放鬆,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肩塌腰,開胯圓襠、胸空腹實,漸漸地就能做到氣沉丹田了。透過不斷地練拳加上站樁,不停地積攢內氣,氣聚丹田,充實腰腹,自然而然地"丹田球”就來了,意念再讓其轉,自然"丹田球”就內轉了。

三、丹田內轉

丹田內轉是練太極拳產內功的表現,感覺小腹丹田處似有一個立體的氣球在旋轉,以驅動腰部帶動肢體做開合運動、做抖彈助發。這一切都要在意念引領下進行。

意念怎樣引領"丹田內轉”?我在練拳和傳拳時在有些動作中注入了"丹田內轉”,在加大內功發動機的功率的同時,在蓄勁時,讓外在動作與"丹田球”同步轉動,內外相合,以氣運身,浩氣流動,通經壯骨;在發直勁時,讓"丹田球”反轉,與發勁方向形成對拉,使內勁形成周身一家的混元對爭勁;發橫勁時,剎那突發,讓丹田內轉,螺旋震盪,松活彈抖,勁暢淋漓;在做"沉勁”時,讓“丹田球"下沉,會形成"千斤墜”,壓腳借地力,使功夫上身。

四、內轉作用

對健身養生來說,"丹田內轉”能夠讓丹田之氣執行到兩腎和命門,增強腎功能,對"煉精化氣”、"還精補腦”有益處;能促進內臟器官的蠕動,對內臟器官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新陳代謝,及時排除宿便,養顏排毒。從技擊的角度講,"丹田內轉”是內功的運化;是內氣騰然鼓盪的推波助瀾。透過"丹田內轉",讓內氣催外形,防,有利於引化來力;攻,有利於提高內功發動機的功率,增強打擊力度。

總之,先有氣,再有球,後有轉,利養生,保實戰,樂其中,妙無窮。(本文作者馬權友)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馬權友,天津市寧河區人,大學文化,全國公安文聯作家會員、天津作家會員、天津濱海攝影家會員,中國武術七段,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師承王西安,至今已習武三十多年,有深厚內功和高超武技,多次在天津和國際武術太極拳比賽中摘金奪銀,多次在國家級雜誌《中華武術》上發表有關太極拳論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天津濱海電視臺、寧河電視臺、《今晚報》、《渤海早報》、《天津政法報》、《渤海時報》、北方網等媒體曾報道了馬權友傳授太極拳的事蹟。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

"丹田球”的驅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