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一次“割地”:明成祖朱棣鑄成大錯,危及大明江山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大概都聽會這麼一句話,“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仔細考察史料,就會發現這句話是有一些問題的,比如說“割地”這件事就充滿了爭議。明朝初年,其實就行了一次“割地”,而且是明成祖做出的決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永樂元年,剛剛坐上皇位不久的朱棣,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大寧都司的全稱是大寧都指揮使司,是洪武二十年時朱元璋設立的,管轄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一帶。大寧都司的治所是大寧衛,也就是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明朝唯一一次“割地”:明成祖朱棣鑄成大錯,危及大明江山

可是朱棣即位後,卻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放棄了原來的管轄地區,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明朝中期,曾擔任過遼東巡撫、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馬文升是這麼認為的,“大寧都司掣於直隸保定府,所屬營州等十數衛亦掣於畿內。寧王亦遷於江西布政司。卻將其地分與朵顏等三衛達子居住,除官降印,為我藩籬。”

也就是說當年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挾持了鎮守大寧的寧王朱權及其部眾,事後將寧王遷到江西,然後將他的領地分給了朵顏三衛居住。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土地割讓給朵顏三衛呢?原來朵顏三衛都是驍勇善戰的騎兵,他們在“靖難之役”中發揮重要作用,朱棣“割地”是為了酬謝他們。

明朝唯一一次“割地”:明成祖朱棣鑄成大錯,危及大明江山

明朝人鄭曉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寫道“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無獨有偶,王世貞也持這種觀點,“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為外邊,使寧王鎮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鄭曉、王世貞都是明朝中後期的著名史學家,同時也是朝廷重臣,官拜尚書,能夠接觸到了官方檔案,所以他們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可是也有一些人提出反議,特別是到了近現代,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即大寧是明成祖朱棣主動放棄的,不是割讓給朵顏三衛的。

明朝唯一一次“割地”:明成祖朱棣鑄成大錯,危及大明江山

其實無論是割地,還是主動放棄,朱棣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大寧北控遼河,東控大淩河,西與宣府相連,南接長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朱元璋驅逐北元后,就開始對大寧進行建設,並於洪武二十年設定大寧衛,與宣府、大同等地構成一道防線,同時他將自己的兒子寧王朱權封到此地。

寧王朱權文武兼備,“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他手下擁有明朝最精銳的邊防部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可是朱棣為了削弱朱權的實力,將其封到南昌,同時放棄了大寧衛,這導致明朝北部出現真空地帶。朱棣驍勇善戰,自然不懼這些,但他的後代根本無法應對,從而引發明朝嚴重的邊患。

參考資料:

1。《明經世文編》;2。《皇明四夷考》;3。《明史》;4。《弇州四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