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上世紀30年代的航空界是一個突飛猛進的領域,各類新的飛機被越造越大、越飛越快,要想讓飛機獲得更強的效能就必然需要可靠的發動機。當時德國設計師發現一個矛盾的問題,如果給飛機安裝尺寸更大的發動機或者增加發動機數量,那麼同時也會增大飛機體積帶來更大的飛行阻力。

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為了解決飛行阻力的問題,德國設計師看中了安裝前後螺旋槳,以前拉後推的方式驅動飛機,這種串聯螺旋槳設計可以有效

降低迎風面積,降低飛行阻力。

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在30年代中後期,道尼爾著手研製Do P。59飛機,這款飛機在後來發展成Do 335,它是二戰最快螺旋槳戰機之一,曾計劃量產。不過在設計飛機之前還有很多技術需要驗證,其中就有用長驅動軸驅動尾部螺旋槳的可行性,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於是又另外設計了G9實驗機。

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G9是一架小型飛機,它其實是一架縮小版的Do 17雙發轟炸機(約為Do 17的40%),飛機擁有細長的機體、上單翼、十字形尾翼,取消了原本安裝在機翼上的雙發動機艙,改為機體內建單發動機。

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G9採用

木質結構

,擁有可收放的前三點式起落架,在飛機內部安裝一臺希斯 HM 60倒置風冷直列四缸發動機,這臺發動機輸出80馬力,它的動力透過長長的傳動軸穿過尾梁傳遞到機尾驅動一副4槳葉螺旋槳。

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十字形尾翼是全新設計的,翼面並不是全動,尾翼尺寸大於螺旋槳直徑,這樣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避免螺旋槳打到地面,在下垂尾頂端還安裝了一個小型的輔助輪,避免起降過程中迎角太大與地面直接摩擦造成損壞。飛機由1名飛行員駕駛,駕駛艙為封閉式,發動機位於駕駛艙後方。

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G9在二戰爆發後的1941年6月進行首飛,在此之前飛機進行了很多地面執行測試,第一次飛行並不是自主起飛,而是用一架Do 17轟炸機拖曳起飛,在空中才開始自主飛行,試飛結果讓設計師滿意,證明了後置螺旋槳的可行性,在後來的試飛中G9以自己的動力完成了起飛。

二戰前德國G9實驗機,Do-335高速活塞飛機的技術奠基者

G9完成必要的測試後也沒有被立即銷燬,它在1945年還被用來測試前起落架,同年4月盟軍佔領了G9的所在地,順便解救了大量被德軍強迫的勞工,這些勞工為了洩憤將G9拆解破壞了。

G9實驗機空重720千克,機長6。8米,翼展7。2米,飛行員1人,最大飛行速度220千米每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