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張巡是怎麼樣的,究竟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如何評價張巡才夠客觀,相信自他死後的一千年多里,沒有人能想出來。

作為一個極致的“忠臣”,張巡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是讓人熱血沸騰、為之欽佩的。但同樣作為一個極致的“忠臣”,張巡為了大唐“吃人肉”的行為,也同樣讓人對之唾棄。

歷史上的張巡是怎麼樣的,究竟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如此集守護和傷害於一身的人,的確自古鮮有。

與其說張巡是個將軍,其實稱他為文人更為貼切,張巡在開元年間中了進士,雖然史書後來對他大肆褒揚,稱他與兄長張曉二人名動京城,但實際上,當時已經開始“飄飄然”的唐玄宗早已經輕視人才,張巡未必有如此厚待。

兄長張曉在京城當的是監察御史,官不小,而張巡卻離開了京城,到了河北的清河縣當縣令。

若是沒有意外,張巡的一生便如此定格了,從縣令之位一直攀爬,若順利,就能得府職,若是不順利,那麼就在縣令的職位上養老。

事實上,一直到天寶年間,張巡的的確確一直在縣令這個職位上撲騰,後來還去了真源縣當了縣令。

張巡的吏治很有一套,為人比較正直,但也有睥睨四方的傲氣,說簡單點,普通人他看不起,他喜歡交好那些有雄心壯志、有才華之人。

人才確實是個人才,但內心裡的“階級性”太重,這成為了張巡日後“食人”的心靈基礎。

時人勸張巡附於楊國忠,以此獲得榮華富貴,但是張巡很鄙夷楊國忠之流,所以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張巡都沒有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

天寶十四年末,唐玄宗始終不信會造反的安祿山在北京集結遊牧民族造反,劍指長安,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本質就是想謀權篡位。

歷史上的張巡是怎麼樣的,究竟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安祿山的大軍打得整個天下措手不及,很快的,安祿山就在洛陽登基稱帝,暴露了野心,彼時的安祿山來勢洶洶,讓河南地區的諸多官員紛紛投降,這其中就包括了張巡的上司,當時的譙郡太守楊萬石。

楊萬石在投降之後,逼迫張巡也投降,張巡施計緩兵,帶著他治下的,還有不願意投降的軍民堅持抵抗。

朝廷知道了河南地區的失守,於是派出了當時的吳王李衹前往河南鎮壓叛亂,就這樣,有了主心骨之後,張巡重拾鬥志,決意和安祿山的燕軍死磕到底。

也就是這一次決心,為大唐造就了一代神話。

張巡本是文臣,但無奈要上馬化身為武將。被安祿山攻佔後的河南成為了安祿山的“後花園”,周圍的大唐官員幾乎都投降了,張巡顯得勢力單薄,腹背受敵。

雍丘縣縣令令狐朝很早投降了安祿山,他了解張巡,知道張巡是個人才,於是多次跑來招降張巡。

強的張巡暫時打不過,但弱的還是可以收拾一下的,於是張巡帶人智勇並用,快速攻下了雍丘,令狐潮帶著人灰溜溜地逃離了雍丘。

雍丘就在這個時候起,成為了張巡的根據地。

雖然張巡智勇雙全,但是手上根本就沒有人可以用,令狐潮靠著燕軍的支援,很快地再次集結起糾擾雍丘的部隊。

歷史上的張巡是怎麼樣的,究竟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當時與張巡一同守城的將領無奈戰死,張巡披甲退敵,果真建了奇功,原來張巡自幼熟讀兵書,也是個深藏不露的軍事人才。

於是乎,雍丘軍民擁護張巡為主將,就是這樣,張巡才當了將軍。

雍丘彼時僅有兩千多人,而令狐潮和燕軍再次帶著四萬人準備攻城,燕軍之所以如此賣力,正是因為雍丘乃是重要的據點,一旦被打通,中原等同於全部落入安祿山手中。

在任何人看來,張巡都是必死無疑了。

可是張巡卻不這樣想,他的忠誠,讓他爆發出了無限的潛力,張巡也展現出了古往今來罕有的“連環兵法”。

但凡在兵書上、史書上所能見到的大部分兵法,張巡都施展了出來,譬如“草船借箭”、“聲東擊西”等等兵法,張巡都一一使用。

就是這麼睿智之人,以一千人的兵力,擊殺燕軍上萬人,雖然傷痕累累、飢餓不堪,但張巡的舉動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他的戰績是完全可以被載入史冊的,強大得讓人欽佩。

吳王李衹知道了這件事,立馬上報朝廷,河南有這麼一個人才。

不過遺憾的是,再耀眼的戰績,也難以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張巡固然神勇,但一直沒有支援,而燕軍攻下雍丘勢在必得,換而言之,張巡牽制了極大部分河南境內的燕軍兵力,但因為唐軍的多年承平,早已經失去了絕頂的戰鬥力,張巡孤立無援。

歷史上的張巡是怎麼樣的,究竟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至德元年,這一年李亨趁機北上靈武稱帝,滿懷信心的他迅速地解決大唐的問題,張巡在經歷了三百多次戰爭後,終於可以喘一口氣。

可這口氣沒喘過久,張巡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泥潭,這也是早就他千古盛名和罵名的戰役:

睢陽保衛戰。

比起雍丘,睢陽更是重中之重,因為燕軍的動向,張巡早早棄守雍丘,合兵睢陽。

唐肅宗早已經聽聞河南有一猛人名為張巡,於是冊封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這個職位在當時可以派到戰時武職的前五,張巡的地位算是很高了。

但即便如此,大唐還是有人“坑”隊友。

大唐最本質的弊病在於日久承平之下,已經變質的人心,很多人在吶喊著忠誠,但實際上,大部分都在“隔岸觀火”。

眾人看得出來張巡很能打,也很能扛,但是就是不幫助張巡。

要援助?某很佩服您張節度使,但是對不起,沒有。

要糧食?某很敬佩您張節度使,但對不起,不給。

就這樣,張巡陷入了泥潭。

睢陽的燕軍擺明了搭上一切都要拿下睢陽,集結的兵力已經過十萬,張巡唯有身邊的一群忠誠的夥伴與他一同死守,別無他法,張巡只能背水一戰。

歷史上的張巡是怎麼樣的,究竟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戰爭的密度甚至高達一天三十餘場,張巡的戰績也幾乎是以一殺十,以一當百,睢陽軍民計程車氣高漲著,大家心中仍舊抱著有援軍的希望,但也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準備。

時間久了,張巡連糧食都沒得吃了,就連敵軍的糧食都收割了,仍舊解決不了燃眉之急。

那麼被逼到絕路的張巡,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投降燕軍,放開睢陽。

二是飢不擇食,吃一些未曾想象的東西。

很顯然,投降是毫無可能性的,張巡以一城之力拖著西進燕軍整整十五萬的有效軍力,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是利益可以來衡量的了。

所以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張巡做出一個決定,那就是:吃人肉。

張巡首先將自己的小妾給殺了,然後分食給眾人,以此來解決燃眉之急,也用這種方式來宣告決心,鼓舞士氣。

很快的,有人就爭相模仿張巡的行為,將自己身邊的人給“吃掉”,這一刻,睢陽城成為了另外一種“煉獄”,城裡的人不知道是更害怕張巡,還是更害怕燕軍。

人肉的確為張巡等人提供了很大的空隙,張巡得以繼續消耗燕軍的有生力量。可是燕軍顯然一定要消滅這個“橫空出世”的張巡,不然假以時日,這又是一個新的郭子儀、李光弼,最終張巡還是被破開了城門,和一眾忠於大唐的將士一同被殺。

當長安知道了張巡被殺的訊息後,悲傷萬分,因為張巡的努力,燕軍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戰機,張巡本人,就是安史之亂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唐肅宗立即給戰亡的張巡追封大都督、鄧國公的爵位,得到國公之位,張巡的身後地位可以說是非常之高了。

而一切都在他的功勞下淡化掉,指導後世才有人提出思考,殺生是為了護生,張巡吃掉的是自己所極力保護的物件,他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他自己的忠誠買單,還是另有苦衷?

歷史上的張巡是怎麼樣的,究竟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很難給予定論,但是統治者們卻給了張巡很高的地位,譬如唐宣宗,還讓張巡進入了凌煙閣,到了清代,統治者還將張巡放入太廟的從屬廟,與歷代皇帝共享祭祀,這樣的待遇,顯然是被認可的。

總的來說,張巡是魔鬼還是天使,終究是角度的不同,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固然覺得守護他們的張巡是好人,但是那些戰戰兢兢的百姓們,卻是害怕著有人為了自己的忠誠,用自己的生命來買單。

因此不得不說,張巡終究是一個矛盾的,難以分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