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當管理者,意味著你不能埋頭工作了,而要站起來看看遠方發生了什麼,不斷對航向做出預判和修正。

這就需要管理者有決斷力,但是沒有人一出生就有決斷力,我們不得不反向去思考:

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如何做管理者?

於是,我在管理訓練營裡提出了這個問題。

如何帶團隊殺出重圍

王曉芳聊職場

購買專欄

一位學員回答:“企業不能讓優柔寡斷的人做管理者,沒有主見,沒有判斷力的管理者會累死辦事的人。”

而有人不贊同了:“優柔寡斷,說明這個人缺乏歷練,需要機會去學習,未必不能做管理者。”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都收穫不少學員的支援。

大家都認為,

我們既不能讓一個優柔寡斷的人直接做管理者,但又不能否定所有性格猶豫者的未來。

很多時候,一個人會被迫成長為“管理者”“決裁者”,這個過程漫長且痛苦,如果有人給予指導,或許可以“軟著路”。

我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析,如何把這種可能性變得更確定。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決斷力來源於認知認知存在“陷阱”

獵豹移動創始人兼CEO傅盛認為:

管理本質就是認知管理,換句話說,領導力的核心是在大格局下構建對整個行業的認知體系,用大趨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聰明的決策。

這句話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

做不出決策的管理者,是認知不行;優柔寡斷的深層次原因,是認知不夠。

我們想要改變優柔寡斷的性格,那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認知。而我們的認知發展如同下面這張圖: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這張圖的橫座標,是指知識加上經驗形成的智慧,縱座標是自信程度。

我們的自信隨著智慧程度,呈現出類似波濤般的起伏狀態,總體上會經歷:

不知道自己愚昧,知道自己愚昧,知道自己智慧,不知道自己智慧

,這四個階段。

1、

在我們出生時,一無所知,卻無比自信,這種自信一直增長,甚至直到我們高考結束達到一個巔峰,被稱為

“愚昧山峰”

2、

後來進入半開放式的大學,進入社會,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後自信瓦解,崩潰直到達到自信最低點,被稱為

“絕望之谷”

猶豫不決、無法做出判斷、逃避、討好。。。 。。這種性格缺陷一般都發生在這個階段。

3、

然後我們因為生存,責任,榮譽。。。 。。。不得不想盡辦法“求存”,直到自己適應了社會規則,找到了自己的成長之路,這段過程,我們的自信逐漸上升,可以被稱為

“開悟之坡”

4、

再之後,你成為了所在行業的,資深從業者或高階管理者,就達到了一個自信度平穩的狀態中,這段時期被稱為

“平穩高原”

按照這張“智慧”增長趨勢圖來看,

優柔寡斷者,需要經歷一場“開悟”之旅

,但是能否真的“開悟”,旁人就很難左右了。

美團副總裁王慧文,就根據這張圖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擔當的管理者,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把下屬從愚昧之巔推到絕望之谷,至於他能否爬上開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他這句話引起很多領導者的共鳴。

因為有些年輕職場人,沒有什麼實力,還自我感覺良好,總覺得自己領導“傻X”,很令人討厭。

對領導來說,不去管他們是一種殘忍,但是去管理他們,也必須要“殘忍”。

但是上面那張圖,只是對我們的成長進行簡單的表達不可迷信。

真正的人生認知發展曲線,很可能是斷斷續續的,不相連線的;可能在任意一處停滯不前;也可能需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絕望之谷的迴圈。

這裡面同時充滿著各種轉機變數。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因此,我並不認為一個人的成長,只看他

自己的造化”。

外界環境,對一個人能否成為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己的主觀努力。我們應該給年輕人以外力的幫助。

中國式職場關係:圈子決定你的層次

王曉芳聊職場

購買專欄

藉助外界驅動力從零培養決斷力

我們需要機會和平臺,去鍛鍊自己的管理能力。

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如果公司不給我這個管理者的崗位,我豈不是沒有機會去訓練自己的管理能力了嗎?”

這是一個理解誤區。管理能力不止是在你公司裡的管理崗位上練習。生活之中,一直都有供你訓練判斷力的機會。至少從你選擇自己的職業時,就已經開始了。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有位朋友的孩子,畢業後屢次找工作面試失敗,他就找到了我,讓我給出一些建議。

經過對這位男孩過往面試覆盤我發現,他的簡歷就是“盲投”,完全不去提前瞭解,公司的一些基本資訊。

而且每當面試官指出他的簡歷的不足,經驗的匱乏時。他整個人就慌了,心想著:這次面試又完了。

經過多次面試,他並沒有學會如何提前去了解公司,如何改善自己的簡歷,如何應對面試者的隨機提問。

當面試官問,

“你還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嗎?”

他除了工資薪酬就沒有問題了。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我問他,你覺得哪家公司、哪個崗位適合自己?

他給出的標準是:規模越大越好,工資越高越好,但前提是能接納自己。

一些以招聘名義招生的騙子機構,對他說“你應該先在這裡培訓一年,才能更好的就業”,他相信不疑。

這種找工作沒有自己的思考,完全聽天由命的狀態,就是一種判斷力的缺失。

在成長過程,家長或者學校沒有對他的判斷力進行刻意培養。

而另外一個朋友女兒的面試就全無壓力。

女孩面試之前,會分析企業的商業模式,盈利能力,發展前景,客戶畫像,市場規模,企業文化氛圍等。

她根據自己的能力,尋找和自己匹配的公司和崗位,降低失敗率。

當面試官指出她能力不足的地方時,根本不會被打擊到。她提出的問題有時候面試者不得不把部門主管叫過來。

她認為,如果一個面試者各項能力超群,沒有缺點,完全沒必要去面試了,直接等著被挖就可以了。

工作對自己來說就是補足缺點的過程,

面試中,做到“揚長避短”就行了。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這兩種對面試的不同態度和方式我們不能單純的說,是他們性格不同造成的。

有人說女孩更聰明。

是聰明,但是這種聰明除了主觀努力之外,外部環境的培養

不可忽視

女孩的專業是商業管理,法律、經濟、會計三門專業課程都有學習,她在大學期間就已經有了理財觀念,而且做自媒體也逐漸盈利,就拉動同學一起做。

更學會如果調動資源,如何用錢找人辦事。加上會在校參加一些創業模擬大賽,對如何分析企業基本資訊已經再熟悉不過。

女孩當初也不想學習那麼多,拗不過家長的強制要求;女孩不想去參加各種商業模擬競賽,也不想寫商業案例分析,但是學校有強制的學分要求,來自周圍的競爭也不允許自己慢下來。

這就是外力驅動帶來的內在改變。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從小被培養起來的競爭意識,以及對工作及自身的清晰認知,是她做出正確判斷的基礎。

所謂判斷重在靈活變化,無論環境的優劣。

可以說,判斷力的差別是由“壓力”造成的。

時間、外界良性驅動即壓力,這兩點是培養認知的關鍵。

因此想要做“管理者”,你就要給自己找到無法拒絕和逃避的外界驅動力,強迫自己去做決策。

比如: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離開一個公司去另外一個公司;

換一個崗位或者行業;

離開一個城市去另外一個城市,國家去工作;

去競爭當管理者,甚至創業開店,做小生意。

總之,去做自己沒有做過,且不擅長的事情,並保證自己要獨立作出判斷。

然後在時間中,最佳化提升這種判斷力,直到能夠熟練運用,形成“條件反射”。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培養管理者認知體系的方法論

一家公司不止一個管理者,他們有不同的分級和管理領域。

但是總體而言,管理者都是

在自己強大的認知體系下,合理排程安排公司裡的資源,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管理者的認知體系,需要具備一個特點:

你的認知體系要覆蓋隊伍的認知。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管理者一般更類似於通才,這就要求你具有:多模式思維方式,比如數學,物理,經濟,心理等每種學科的核心原理你都要知曉。

你手底下人員的工作,你要知道運作的底層原理。你可以對下屬做出的產品不認同,但是你要知道如何去驗證真正的“優劣”。

你需要有人員薪酬制定,績效,期望,這些是靈活變化的輔助手段;還要擁有不變的認知核心,比如你對人才的理解,你對做成事的理解,對營銷的理解。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兩個要素:資源和決策

“資源”包括你收集到的時事資訊、物力,財力,人力。此外包括你長期在此行業裡,積累沉澱下來的職業素養,足以讓行業知識形成條件反射,比別人更快速的做出反應。

決策方面就包括: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你要有自己的一套自己的管理戰略,做事的邏輯。

這裡給出三套做事的邏輯:

1、目的導向:

確定管理目的、結果——根據需要尋找資料,驗證資料——制定系統化的策略——再驗證策略的可操作性,並細化。在執行中加入戰術、技巧。

2、市場/資源導向:

先收集資料和資訊——確定目的——做出戰略和戰術。

3、進化式做事:

先找出一個模糊的目的——去制定策略,執行——修正目的——再去制定新的策略然後執行。。。 。。。

有一點需要注意:做決策不能“自欺欺人”。

阿里合夥人凌晨3點被踢出局,馬雲:優柔寡斷的人,不適合做管理

沒吃過豬肉的人,以為自己見過豬跑,就能想象出豬肉是什麼味道,這是在自欺欺人。你需要去和市場上吃過豬肉的人多聊天,雖然不如你親身體驗也不會差距太大。

有些領導,派兩個實習生做個調查報告,看一眼,得出一個結論。他明白這不夠專業,仍然這樣做,這更是自欺欺人。別人不會懷疑實習生的能力,而是懷疑你的能力。

有一個熟語叫做“位置決定腦袋”,我一直相信這是管理界的真理。

既然是“位置”決定一個人的“腦袋”,那你非要換一換“位置”才行。

如果你從來沒有管理過其他人,看再多理論也是紙上談兵;

如果你從來沒有被要求獨立去做一件事,永遠不知道執行有多複雜;

如果你不需要為自己的決策負責,那你的決策不算決策。

最後,我想說,任何時候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可以從零開始做一個有認知,有決斷力的管理型人才。

堅持下去,最終真正受益的不是公司,也不是你的團隊,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