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實則是將今文經學正式列為官學

待章帝時,馬太后薨,家族人才不繼,竇氏勢力又起,馬氏一族逐步衰落。事實證明,軍功與外戚為家族所帶來的只有一時之榮耀,這種依附於皇權的勢力往往會在頃刻間蕩然無存。馬氏家族開始更加著力培養家族成員的文化素質。自戰國起,馬氏便有家學傳承,憑藉著“四姓小侯學”的優勢,除馬援一系以軍功、經學傳家外,其兄馬餘一脈更是儒者輩出。

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實則是將今文經學正式列為官學

至安帝時,馬嚴之子馬融與馬續博學通經,治五經,辦私學,以才學而天下聞名。馬氏家族也隨之漸漸遠離政治權力的中心,由世代以軍功及外戚興業的豪強貴族逐步轉變為經學世家,在儒生子弟中建立起威望,受世人敬仰。他曾上書言日食之事,勸諫統治者應當“考績黯險,以明褒貶”,整頓朝風。官至將作大匠,數次舉薦賢達,申解冤結,多為採納。建初七年,亦受牽連免官,又“為竇氏所忌,遂不復在位。”此時正值竇太后臨朝,遂便歸家含飴弄孫。

永元十年卒

時年八十二歲。在良好的家學傳承下,嚴子馬融“為人美辭貌,有俊才”。早年遊學,師從京兆隱士摯恂,並娶其女為妻。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欲將其招入帳下,初為推辭;後因外族入侵,融生活飢困,遂前往謀職。永初四年,拜為校書郎中,入東觀典校。直至桓帝即位後才重新被啟用,為南郡太守。正當其事業略有起色時,他卻因事觸怒大將軍梁冀,被劾貪濁而免官。自證清白後,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

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實則是將今文經學正式列為官學

晚年因病辭官,在家中鑽研教學。馬融的為官之路實為坎坷,但卻因禍得福。他於東觀之中窮攬典籍,才得以著書立說,有了“才高博洽,為世通儒”的成就。馬融學問的來源複雜,涉獵廣泛,加之個人性格“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因自幼生長於豪門貴族家庭,致使他喜好奢侈享樂,“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純儒,為此也頗受儒者詬病。然而他在繼承古文經學大師鄭眾、許慎等學說思想的同時,亦興辦私學,“教養諸生,常有千數”,盧植與鄭玄皆出自其門,推動了今、古文合流的程序。

私學的浪潮

馬融為東漢學術思想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並從其思想以及行為上已經開啟了兩漢經學向魏晉玄學轉變的趨勢。西周時“學在官府”,僅有貴族子弟可入國學,知識與權力便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降及春秋,禮崩樂壞,官學衰落,士人作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群體從貴族與庶民之間崛起。士人有知識、有才能,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自足點。他們或傳道受業,或遊說各國,學說林立,百家爭鳴,私人講學之風興起,進一步推動了私學的浪潮。

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實則是將今文經學正式列為官學

教育方式從“學在官府”降為“學在四夷”,促進了知識的傳播。然而秦始皇頒佈“挾書令”以加強中央集權,對先秦的學說思想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恰逢此時國家動盪,亦無法從根本上斷絕學術傳播,許多隱匿的儒生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講學,將部分學說傳承了下來。漢承秦制。儘管私學於法律上仍是被禁止的,但由於漢初統治者為使久經戰亂的國家得以休養生息,便推崇黃老之學,“無為”思想為各派學說的發展提供了輕鬆的學術氛圍。

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實則是將今文經學正式列為官學

此後,私人教學活動逐步開展,許多經學大師在民間講授儒家經典,並形成了研究群經的諸門學派。至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實則是將今文經學正式列為官學,但官學的建立並未使私學就此銷聲匿跡,反而更加促進了私學的發展。東漢時期,古文經學藉助私學得以發揚壯大,逐漸壓倒了今文經學。在教授古文經的各私學之中,名家輩出,門下子弟成百上千,盛況空前。全國各地皆有經師講學,門徒聚集,私學規模之大已使其在東漢教學形式中佔據主導地位。

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實則是將今文經學正式列為官學

結語

漢代經學的昌明既得益於統治者積極的政策引導,設立蘭臺、東觀等機構以供士人著書立說;同時也藉助了家學與師傳相結合的文化氛圍的薰陶,促使經學在社會中呈網狀廣泛而長久地傳播。此時,今、古文經學並行,且注經之風盛行,至經學大師鄭玄遍注儒家經典,刪減削繁,兼融古今,突破了今、古文經學的門戶之見,使得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