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命名哲學,竟為中國近代科學作出了貢獻

中國在元朝統治時期,平民被分為四等,由於漢人身份比較低下,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名為朱五四,而其本人原名為朱重八。

後來朱重八自行改名為朱元璋,取其“誅滅元朝”的諧音。而當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一方面為擺脫“臭頭皇帝”的低俗形象,二方面可能也希望明朝江山能千秋萬世延續,因此為自己後代子孫創立了一套命名規則,並納入祖訓嚴格執行。

朱元璋的命名哲學,竟為中國近代科學作出了貢獻

朱元璋

首先是二十六支皇室後代子孫的字輩須分別參照某一首五言絕句,這二十餘首五言絕句並無任何一字

重複

,如太子朱標一支的輩分表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如燕王朱棣一支的輩分表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其次是第三個字必須為五行偏旁,即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還得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順序依次取名,取其五行相生之意。朱元璋的二十六位兒子,個個名字皆是木偏旁,孫子輩則回到火偏旁開始取起。

於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後,接續帝位的乃太子朱標一支的明惠帝朱允炆。眾所皆知在明惠帝在位期間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自此皇帝之位換到燕王朱棣一支,從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神宗朱翊鈞……傳到由字輩木偏旁的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為止,皆遵循此命名規則。可惜至明朝滅亡為止,燕王朱棣一支的輩分表不過才走了一半。

直到今日,成功考證確實為朱元璋後代子孫者,仍都在使用這一套命名系統。

朱元璋的命名哲學,竟為中國近代科學作出了貢獻

朱元璋後人字輩

明朝皇室的這套命名哲學,創立本意是好,可以初步確認某位朱姓子孫是否屬於自家人,甚至迅速查出其屬於哪一支、哪一代,而同代間的字輩固定,亦可省去避諱需求。聽起來很完美,實際執行起來卻相當困難。

因為皇室後代開枝散葉的能力太強了,真的只能用族繁不及備載來形容,據明史記載,明穆宗在位期間,皇室子孫的在籍人數已多達四萬餘人;明神宗在位期間,更達到了八萬餘人。

問題來了,雖然字輩部分不用避諱,但第三個五行偏旁的字仍然要避諱呀!如此人數眾多的需求下,五行偏旁的字當然供不應求,尤其金偏旁、土偏旁的字本來就不多。

故中國歷史上各種帶五行偏旁的字通通被翻了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明朝皇室子孫名字取得很奇怪,字都偏冷僻怪異,甚至一些從未有過的字被造了出來,而有些字被造出來的唯二功能,其一僅是擔當某個皇室後代的名字。

其一?是的,少數幾個被造出來的金偏旁字在數百年後意外有了另一項功能。

清朝約在道光皇帝之後,西方科學知識開始大量傳入中國。有中國近代化學啟蒙者之稱的徐壽,想將化學元素引進中國,卻又找不到比較有系統的翻譯方法,最大的問題在於他不知道該如何用中文表示部分冷僻元素。

恰巧其在偶然間注意到了明朝皇室的命名規則,找到許多金偏旁的冷僻字,甚至不乏和週期表中元素的英文發音幾乎一致者,如鐳、鉻、鈀、鈦、釩……等,於是徐壽決定直接使用這些字作為元素中文名稱。

朱元璋絕對想不到這套命名哲學非但沒有讓皇室子孫更方便取名,反倒無心插柳幫助了科學知識的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