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點》:為何不燃

《燃點》上映,聚焦網際網路時代創業者的生存現狀。片名很燃,拍的也不錯,與那些販賣成功學的電影雞湯不同,作品聚焦創業者的真實生活,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只記錄他們的日常點滴,使觀眾真切感受到什麼是創業維艱。據說觀影者中間,有不少創業者,這部影片擊中了他們的痛點和淚點。

不過,其餘的觀眾似乎不太買賬。

《燃點》中幾個名氣最響的幾位創業者,如今都不怎麼樣。

《燃點》:為何不燃

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去年麻煩纏身,其公司在年末甚至爆出破產的傳聞。Ofo創始人戴威,一年前,他還是青年創業者羨慕的榜樣,如今卻身負鉅債,被法院限制出行。還有那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papi醬,短影片時代網紅的佼佼者,目前的名氣也大不如前。他們都曾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明星,現在,他們就快啥也不是了。

這些人一度是萬眾矚目的偶像,而今卻地位難保。對觀眾而言,他們渴望從電影裡看見成功,可成功卻是曇花一現。創業不是打雞血,《燃點》不是羅振宇的跨年演講,《燃點》什麼也沒有燃起來。

《燃點》:為何不燃

1、生於夢想,死於競爭

在中國,有1。4億家註冊企業,創業者更是不計其數,據說總人數達三千多萬。2015年畢業的大學生中間,有二十多萬人選擇了創業。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新公司誕生,而它們只有10。4%能活過五年。

面對如此殘酷的生存壓力,創業者的狀態可想而知。我身邊就有不少創業者,用心力憔悴,如履薄冰來形容他們,絲毫不為過。

《燃點》:為何不燃

我認識一位做玩具電商的朋友,創業一年來,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到6個小時。有個早教機構的創業者,他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為了開公司,他揹負了數百萬元的鉅債。還有一位新媒體創業者,公司去年剛拿到第二輪融資,情況有所好轉,不過,他已經去醫院做了兩次手術。

我問他們,創業到現在,感覺如何?他們的回答是:一言難盡。

馬雲說,自己剛剛創業的時候,窮到連車子也打不起。雷軍說,自己初創小米時由於害怕失敗,有半年的時間隱姓埋名。羅永浩說,自己創業初期,因為生病直接把床搬進辦公室裡,在床上給同事開會。

《燃點》:為何不燃

創業需要極大的付出與抗壓能力,成功的代價,也許是健康和家人。即便如此,這些依然無法保證能給你帶來成功,縱使付出了全部心力,幸運女神也未必眷顧。

成功的企業大都相似,失敗的企業則各有不同。有人總結出了企業倒閉的各種原因。經驗不足,管理不善,惡劣的市場環境,不健康的政商關係,都有可能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不過,在所有失敗的企業中,尤其對於初創企業,導致公司死亡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競爭。

《燃點》:為何不燃

2、什麼是競爭

你也許會覺得奇怪,什麼是競爭?這還用解釋嗎?但凡創業者,哪個不知道競爭的殘酷,沒有競爭,他們何必活得那麼折騰。

的確,競爭是商業世界基本的遊戲規則。不過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停留在這個層面看待競爭,顯然還理解的不夠深入。

競爭,不僅是一套遊戲規則,更是一種自然狀態。

《燃點》:為何不燃

什麼是自然狀態呢?

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經濟學家描述了一種市場,叫做充分競爭市場,或者完全競爭市場。何謂充分競爭市場?就是存在成千上萬家企業,銷售高度同質化產品的市場。經濟學家認為,充分競爭市場的商品流通率是最高的,因為不存在價格壟斷,消費者可以最公平的價格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然,經濟學家也承認,在現實中,充分競爭市場幾乎不存在,除了像小麥或股票這種近似充分競爭的市場,絕大多數市場是壟斷與差異化的競爭。

《燃點》:為何不燃

你可能覺得奇怪,既然充分競爭市場只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模型,經濟學家又為何要把他們作為規範來研究呢?

這得從古典經濟學的源頭說起。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作者,這位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教授就認為,充分競爭市場是一種理想狀態。

當然,在斯密生活的年代,人們還沒發明”充分競爭市場”這個詞。那時候的市場是這樣的:政府在城區某處劃出一塊地,四周有士兵把守,讓各地的商人在此交易,有坐商,也有行商,賣者叫價,買者還價。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十八世紀,西方政府就對商業活動進行了管制,而管制的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坐地起價。

《燃點》:為何不燃

為什麼要遏制坐地起價呢?因為在那時,人們普遍相信,如果產品價格與其真實價值不符,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這背後往往隱藏著欺騙與勾結。斯密曾有一句名言,大意是這樣的:商人們很少聚集在一起,即便只是為了娛樂。如果他們並肩而行,那麼多半是在商議提高價格。

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唯有讓商品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流通,使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狀態”。自然狀態就是不受個人控制的狀態,物競天擇,順其自然,沒有人能夠主宰市場,它宛如自然界一般融洽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商人囤積居奇,或者放高利貸,甚至做零售把物品賤買貴賣,都是違背“自然”的。

《燃點》:為何不燃

據說,亞當·斯密從達爾文那裡獲得了啟發,《國富論》裡也確實透露著進化論的影子。《國富論》所描寫的企業,大多是處於充分競爭市場的企業,因為那時的人們正處於工業革命的前夜,尚未見識壟斷的威力。

3、企業家與自然狀態的博弈

如果說充分競爭是一種自然狀態,是商業世界的生態法則,那麼對企業家而言,充分競爭則是一把雙刃劍。

《燃點》:為何不燃

一方面,充分競爭的市場向每個創業者敞開大門,給了每個人發財致富的機會。另一方面,這種機會稍縱即逝,因為充分競爭也會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參與者,腐蝕所有人的利潤,直到每位參與者的利潤為零。

對於創業者而言,充分競爭只能帶來短暫的美好,它很快就會演變為一場噩夢,成百上千個競爭者紛紛入局,把市場攪和成擁擠的紅海。今天的很多創業者都面臨類似的局面。在一些進入門檻較低的行業,每天有無數企業誕生和死去,它們的生命猶如清晨的露珠般短暫。

《燃點》:為何不燃

充分競爭像一道魔咒,它限定了企業的生命週期,影響著所有創業者的命運。所以,古往今來,每個商人都力圖擺脫充分競爭的狀態。在過去,他們主要是透過資訊不對稱,哄抬物價等有爭議的方式提高利潤。直到工業革命來臨,企業家發現,他們終於有了全新的武器。

這件武器叫做規模經濟。

4、現代企業的自我強化

《燃點》:為何不燃

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效率,以往只能用人力完成的任務,現在透過機器便能輕鬆實現,甚至比人做的更好。在過去,每生產一件產品的新增成本是一樣的。一位紡織工人織一件衣服需要三天時間,織十件衣服就得一個月。如果訂單增加,人手與勞動時間幾乎同比例增加。所以過去的企業大多是小作坊,不可能實現大範圍擴張與持續的增長。

但現代企業就不同了,技術進步使得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不僅如此,由於擺脫了人力的束縛,每生產一件新產品的新增成本卻在減少。換而言之,企業規模越大,單位成本就越低。這是一種全新的競爭邏輯,它意味著,在現代社會,大企業比小企業具更持久的生命力。

《燃點》:為何不燃

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大企業能以更低的成本滿足大範圍的市場需求,小企業無法勝任這樣的任務。結果,大企業透過持續的供給滿足市場,市場又因為持續供給不斷擴大。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對大企業更有利的良性迴圈。

舉個例子,二十世紀初,亨利·福特將生產線引入了汽車製造業,從而使汽車產量獲得了大幅度提升。後來,福特公司研發了著名的T型車,在巔峰時期,每十秒鐘就有一輛T型車組裝問世。

《燃點》:為何不燃

T型車產量的擴張,大大降低了車輛的單位成本,從而使汽車價格一路下跌,T型車也成為了普通人都買得起的大眾商品。低廉的價格刺激了汽車消費,海量增長的訂單則進一步降低了車輛的價格,引發新一輪的消費。福特公司就是以這種方式不斷壯大,並將大量中小小車廠擠出了市場。

這種透過規模經濟實現成本領先,以持續的市場反饋強化自身,是現代企業成長的基本邏輯。另外,規模經濟使得企業內部的分工日益精細化,企業的專業能力得以不斷增強。最終,企業在資本、人力、技術、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取得全面優勢。

《燃點》:為何不燃

5、大企業的壽命

規模經濟使企業不斷的自我強化,並跳出了充分競爭的魔咒。良性的迴圈機制彷彿滾雪球一般,把企業推向市場霸主的寶座。這是現代企業區別於傳統作坊的根本所在。現代企業用規模經濟構建了一條抵禦充分競爭的護城河。

相比之下,廣大初創企業卻沒有類似的優勢。因為各種原因,小企業難以在大企業佔主導的市場上開啟自我強化機制。馬太效應決定了,優質資源只會朝著優勢方轉移。沒有規模經濟,初創企業被迫在充分競爭的自然狀態下生存,因而步履艱難,時刻面臨市場被競爭對手蠶食的威脅。

《燃點》:為何不燃

那麼,初創企業難道沒機會了嗎?當然不是。

大企業雖然強大,但也隱藏著危險。巨人儘管身材魁梧,實際卻非常脆弱。

我們之前說過,充分競爭是商業世界的生態法則,即便有些企業透過自我強化擺脫了魔咒,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此一勞永逸。

麥肯錫公司在2018年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物件是全球500強企業的停留時間。麥肯錫公司發現,在1958年,一家公司有望在標準普爾500強榜單上停留61年。到2017年,這個時間縮短為18年。五十年代《財富》500強榜單上的企業,如今只剩下61家。而其餘大部分企業不是破產就是被收購,要麼就淪為了二三流企業。

《燃點》:為何不燃

導致大企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公認的一點是,大企業往往被自己的競爭優勢給綁架了。

6、巨人的陷阱

那些使企業獲得增長的優勢,也會反過來成為阻礙企業前進的絆腳石。遺憾的是,儘管很多人懂得這個道理,想要改變卻難上加難。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得明白企業為何而存在。

《燃點》:為何不燃

在這裡,我們需要把企業視為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由各式各樣的要素組成,人才、資源、技術,資訊,甚至人的想象力,它們聚在一起,構成了一樣東西,叫做企業。

企業就是以上各種要素的組合與流通,比方說,企業人才輸出專業知識,要素市場提供必要的資源,資金和物流為產品落地提供物質保障。最後,企業家透過想象力不斷完善產品形態與組織架構。甚至權力也是一種要素,因為權力能塑造組織,決定相關要素的分配。各種要素經過重構,就成為了企業所生產的商品。

《燃點》:為何不燃

經濟學家科斯指出,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降低了社會的交易成本。另一位經濟學家熊彼特則認為,企業的價值在於創新。把這兩位經濟學家的觀點結合起來就是:企業透過最佳化要素組合,不斷改善商品流通的效率。

很顯然,大企業在成長階段能有效利用各種要素,規模經濟使企業不斷鞏固自身優勢。企業在自我強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長。但這勢必帶來一個問題,當市場出現不確定因素,比如新技術崛起,或者消費者的需求發生轉變時,這些企業的麻煩就來了。

《燃點》:為何不燃

企業為鞏固優勢,通常會朝著一個確定目標前進,從而導致企業內部的專業分工越來越精細,組織越來越龐大,企業也漸漸官僚化。規模經濟提高了企業效率,然而,當大量的要素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時,就會帶來新的成本,那就是機會成本。

這些要素原本可以流往新的領域,但它們卻被各種原因,諸如壟斷優勢,既得利益,轉換成本等等給綁架了。這些要素在別的領域本來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但現有的優勢阻礙了它們的流通。企業表面上還在高速運轉,甚至在持續改進。但機會成本的增加,使這些要素放在全社會的範圍來看已經是一種浪費,這個代價得很晚以後才會被察覺。

《燃點》:為何不燃

很多大企業都因為這個原因轟然倒下,當危機來臨之時,企業已經很難轉型,倉促的改革會破壞原有的交易結構,誘發要素組合的混亂,導致組織的崩潰。

7、創業猶如逆水行舟

人終有一死,企業也不可能亙古長存。

麥肯錫的研究指出,一家公司延續100年的機率只有45% ,延續200年的機率只剩十億分之一。這和人的壽命非常相似,在現有的生活條件下,我們有很大的機率活到一百歲,但活到兩百歲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燃點》:為何不燃

我們經常聽說有所謂百年老店,這是許多企業家夢寐以求的目標。其實,當一家公司活滿了一百歲,通常意味著它的衰退期已經開始。連續的競爭壓力讓老邁的軀體不堪重負。而新的挑戰者正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身為創業者,我們也許無法改變現有的市場格局,但機會始終存在,關鍵得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永遠意識到企業家的任務,是擺脫充分競爭的自然狀態,唯有跳出充分競爭的魔咒,企業才能獲得持續的生命力。

《燃點》:為何不燃

其次,大企業擁有強大的規模優勢,這對於創業者既是壁壘,也是一種機遇。因為強大的共同體能催生更多的產業分工,受制於企業的交易成本,在大企業整合能力無法觸達的地方,廣大中小企業就有機會。

比如,分佈於中國沿海地區大大小小的裝配工廠,為全世界的智慧手機提供優質的零部件。如果選擇這一條路,你就成為了一條龐大產業鏈裡的一員,你的價值來自於對行業巨頭的貢獻。

《燃點》:為何不燃

最後,也是最艱難的一條路,就是選擇逆水行舟,透過重組生產要素,在被現有競爭者忽視的角落,找到屬於你的那片耕地。把自己變得獨一無二,改變資源已有的流通方式,在擁擠的紅海中殺出重圍,擺脫自然狀態的生存,開啟生命的新篇章。

創業是與時間的賽跑,也是搭時代的便車。創業沒有燃點,只有一次次苦盡甘來後的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