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中國的傳統節日-驚蟄 孩子們要了解這些

今天是2019年3月6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

關於中國的傳統節日-驚蟄

,有哪些知識是我們不知道的。

漲知識:中國的傳統節日-驚蟄 孩子們要了解這些

驚蟄簡介: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古代分驚蟄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驚蟄的由來:

驚蟄日清晨村童到田間咒雀,擊打鋼器,沿著田埂而行,唱咒雀詞。

把石灰、灶灰、唇炭追撒在牆角及偏僻處。

用香油煎糕,或者用韭萊做成葷素各種餅,煎炸餅豆以驅除百蟲。

把黃豆用鹽水浸泡,二十四小時後,將水濾去曬乾。放在鍋中妙熟,全家人吃炒豆,稱之為吃蠍子毒。

西府海棠、玉蘭、排桃、繡球、杏花、寶相花、種田紅、木挑、李花、月季花、剪春蘿等上市。

民間很多地方的人們將驚蟄稱為“二月節”。其實早在西漢《禮月令疏》是把驚蟄放在正月,而把清明放在二月。到了東漢劉欲的《三統曆》將驚蟄改為二月節。既然叫“節”,那就自然少不了精彩有趣的民間習俗活動。

常言道,“春雷驚百蟲”。驚蟄一到。天氣轉暖,昆蟲和細菌開始活躍,容易滋生疾病,因此山東的農民會在驚蟄日生火烙煎餅,取“煙熏火燎滅害蟲”之意:與之相類似,陝西人會在這天炒黃豆,廣西的瑤家炒玉米,江蘇瓜洲人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不但要炒豆子、麥子,還要煮連毛芋子、做芋子餃。不論東西南北,或燻或妙,取的皆是“炒蟲”、“驅蟲”之意,提醒人們要及時滅蟲除害。

此外,驚蟄日還有滅小人嘴的習俗,不論是“祭白虎”還是“打小人”,都是取滅掉小人的阻撓,保證前程的順利和生活的順心之意。

驚蟄

雨水後十五天,北斗斗柄指向甲。此時太陽執行到黃經三百四十五度,春雷鳴動,蟄蟲都被驚醒,從地穴中爬出,故而得名驚蟄。

咒雀

驚蟄咒雀,目的是在這一天咒過鳥雀,直至穀物成熟時,鳥雀都不敢來啄食穀物。雖然屬於無稽之談,但也是農家愛惜米穀的表現。雲南宜威,驚蟄時兒童咒雀,一定要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埂走遍,才可以回家。有咒雀詞道:“金嘴雀,銀嘴雀,我今朝,來咒過,吃著我的穀子爛嘴殼。”

撒石灰

時值驚蟄,民間多有驅蟲之舉,江西南昌在這天炒豆,名曰炒蟲;b#溪一帶將石灰撤在廳柱礎石旁,據說不生蟲蟻。廣東大浦家家都將黃豆或麥子反覆春炒,以驅除蟲蟻。湖北天門一帶,兒童敲打徵鼓木梆,歌唱遊行,稱為趕蝦蟆;湖北恩施則用石灰撒地,畫出弓箭形狀,稱之為射蟲。江蘇堆寧這一天炒栗子,稱為爆蟲;常熟一帶的居民在白紙條上用紅筆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人地”字樣,貼在桌腳床腳,以驅蟲蟻;鎮江等地用守歲剩下的蠟燭照蟲;松江則有燒蛇王香的做法。

我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各省,每年有六個月以上溫度超過十七攝氏度,冬季也常在三攝氏度以上,氣候溫暖,雨量較多。各季節的空氣也異常潮溼,最宜於各種寄生蟲的繁殖。其中最足以稱為禍患的,如瘧蚊、蝨子、跳蚤、鉤蟲、血絲蟲等等。南方人體質遠比北方人差,這也是一大原因。所以防除害蟲,華南比華北更為重要緊迫。福建有諺語道:“驚蟄不殺蟲,寒到五月窮。”

石灰性辛溫,略有毒,能吸收溼氣,使物體乾燥、堅實而不腐敗,這是它的特點。在醫學上,主治惡瘡、癲痛等,和鹽一起用,還能癒合創口,凝固血液,有止血的功效。把石灰貯藏在瓦甕裡,收藏食物,可以避免潮溼、腐爛及生蟲子。《千金月令》稱驚蟄這一天,把石灰撤在門檻外,可徹底驅除蟲蟻。

撒蜃炭

蜃是水中蛤類的總稱,各種蚌類和牡礪都屬於蜃類。將蜃殼燒成灰,稱之為蜃炭,能除蟲防溼,其功用和石灰相同。

自古時起,人們就用蜃炭預防疾病及保護棺撐等。據《周禮·秋官》記載:“赤發氏掌除牆屋。以屋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蟲。”狸蟲就是跳蚤、蝨子之類的東西,都是傳染疾病的媒介,故而需用蜃炭和水灑遍房屋的每個角落以滅蝨蚤。《禮記·植弓》中載:“有虞氏瓦棺,始不用薪,夏后氏塑,周殷人棺撐,周以蜃炭。”另有《周禮》載:“掌度,掌斂互物z物,以供間擴之用。”鄭玄注日:“互物者,蚌蛤之屬。間,塞也。擴,穿中也。將葬,先塞屋灰以御溼,使棺木不朽。”

周代石灰還沒有出現,所以蜃炭很是被人珍視,只有貴族和富豪之家才能使用。《左傳·成公二年》中記載:“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注曰:“燒蛤類為炭以瘞葬。”把蛤燒成灰用來填塞棺掉,在當時是諸侯們使用的一種方法,屬厚葬。蜃炭價值之貴重由此可知。而如今凡是近海及臨近江河的地區,產蛤量多的,都可大量利用蜃炭以除溫驅蟲。

煎香油餅

香油就是芝麻油,是用芝麻籽榨取的脂肪油,性甘微寒,是淡黃色或金黃色的油狀液休,暴露在空氣中也不易蒸發,主治暗啞,通大小腸,敷治各種惡瘡,殺蟲,禿髮的還可用它生髮,《本草綱目》稱芝麻油可解熱毒,滅毒蟲。用香油煎炸食物,香氣四滋,可使灶臺上的蟲類絕跡。驚蟄這日各地均有煎食糕餅的風俗。俗稱燻蟲。

吃韭餡餅

這一天,用韭菜做餡餅,是因為韭菜性辛微酸,含有揮發性油質,能散疲活血,溫中下氣,補虛壯陽,在腸內起消毒作用。韭菜汁外用可除各種蛇蠍惡蟲之毒,如果有蟲子爬人耳內,用韭菜汁灌人就可將蟲子趕出。

漲知識:中國的傳統節日-驚蟄 孩子們要了解這些

驚蟄的詩句:

《驚蟄》

【晉 陶淵明】

促春透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人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得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淵明的詩以田園生活為主要題材。這首詩描寫了春雷後天氣轉暖的特徵,表達了作者安於現狀、安於山野的田園生活。

《觀田家》

【唐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洞水。

飢動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凜無宿儲,搖役擾未已。

方漸不耕者,祿食出間裡。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Q卷本《韋蘇州集》。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閒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這首詩是韋應物任某地刺史時所作的。字裡行間表達出對農民辛勤勞作的同情,以及自身無勞而領捧祿的慚愧心情。

詩詞今譯:春雨過後,所有的花卉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蟄伏在土堆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農民沒過幾天悠閒的日子,春耕就將開始。自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於農活。健壯的青年都到田地裡去千活,留在家裡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門口的菜園子收拾收拾,準備種菜了。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還得把牛牽到村子西邊的溪溝裡讓它飲水。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潤過的禾苗,心裡就覺得很是歡喜。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裡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看著這些,我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捧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

這是一首田園詩。詩人前面兩句描寫了春雨過後一片美好的田園景象,農民自驚蟄起就要開始春耕。一家人整天起早貪黑地忙碌於農活,家中卻無隔夜糧,勞役還遠沒有結束。後面一句,詩人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棒祿卻來自鄉里,心中萬分慚愧自責。這種思想感情的抒發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並且作為古典詩歌中的優良傳統一直為後世流傳。

《驚蟄日雷》

[宋 仇遠]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

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

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

唯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仇遠((1247-1326)。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餘杭溪上之仇山,自號山村、山村民,人稱山村先生。元代文學家、書法家。仇遠的詞風大致與北宋詞人周邦彥和南宋詞人姜夔相近。傳世的作品有《一七言詩卷》。

《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 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勢餘。

口街黃河泥,空即翔天隅o一夕皆莫歸,曉曉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幼幼。

雛既通迪飛,雲間聲相呼:〕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賈島(779-843),字浪〔聞)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琢州)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

有《長江集》10卷,錄詩370餘首。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這首詩描寫了驚蟄時節燕雀的活動情景。在詩中,詩人讚頌了燕雀的勤勉,並以此自勉:“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感覺自己還不如小小的燕雀,甚是慚愧呀!

漲知識:中國的傳統節日-驚蟄 孩子們要了解這些

驚蟄對聯:

春雷一響,驚動萬物。

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還下桃花雪。

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驚墊秧,賽油湯。

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

驚墊高粱春分秧。

驚勢地化通,鋤麥莫放鬆。

麥鋤三遍無有溝,豆鋤三遮團溜溜。

麥子姍三遍,麥縫像條線。

麥子姍三遍,等著吃白麵。

麥子鋤三遍,皮薄多出面。

點在驚蟄口,一碗打一斗。

驚蟄過後雷聲響,蒜苗穀苗迎風長。雷響驚蟄前,夜裡捕魚日過鮮。

驚蟄雲不動,寒到五月中。

過了驚勢節,親家有話田間說。驚墊刮北風,從頭另過冬。

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驚蟄未雷。小滿發水。

驚蟄雷聲,全月雷轟轟。

驚蟄一犁土,春分土氣動。

驚蟄颳大風,冷到五月中。

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

雷打驚蟄前,二月雨連連。雷打驚蟄後,旱天到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