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馬雲退隱,高管選擇股份減持的資本社會化思考

阿里馬雲退隱,高管選擇股份減持的資本社會化思考

網際網路,一個神一樣的馬雲時代落幕了嗎?為什麼馬雲選擇退隱?

阿里高管選擇減持,到底想幹什麼?

最近看到相關報道,媒體稱馬雲退隱是因為心力交瘁。

但在馬雲選擇退隱時,阿里國內高管紛紛選擇股份減持,這兩件事連在一起,卻耐人尋味。

阿里巴巴接連發布了2021財年業績報告和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實際為2021年第二季度),相比去年,日本軟銀仍然是第一大股東,持股24。8%,去年是24。9%,減持了0。1%。

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持股1。4%,相比去年減持了0。2%,

阿里董事和高管,持股從7。4%下降到2。3%,

馬雲於去年減持400多億後,仍然持有4。8%的股份,是最大的個人股東。

阿里高管紛紛減持,為了什麼?是因為沒有了馬雲?還是因為個人不夠看好。(但不可能是跑路)。無從知道,所有減持股份是落入機構手中,還是散戶手中。但至少說明,阿里問題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不管馬雲是怎麼想的,阿里高管是怎麼想的,但有些錯誤和無奈則必須面對。

阿里馬雲退隱,高管選擇股份減持的資本社會化思考

耐人尋味之一,資本構成不夠民族化,貌似是網路說法最多的事情。

網路傳言阿里控股權基本為外資所把持,雖說沒有實際資料,不可採信。

但是,近幾年所有境外註冊、境外上市著名企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外資股份的控制和壓迫,境外上市這把雙刃劍,在西方經濟打壓面前,很難旗幟鮮明,甚至違心而為。

不難看出,馬雲面對雙刃劍,也是多少有些無奈,但卻失去了些許有關民族的擔當。

耐人尋味之二,國計民生是一個大前提。企業越大,所擔當的社會責任越大,阿里也不例外。

公眾型企業還有另外一個含義,那就是企業社會化的廣義定位。尤其是巨頭公司,其社會責任更為重大。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兼顧家國天下,以國計民生為己任。

放眼世界歷史,全球商業,所有百年企業巨頭,都會在資本社會化、民生責任化領域大有所為。所以,阿里以及馬雲,面對網際網路安全整治,面對螞蟻金服金融整治,甚至是面對反壟斷的資訊,僅僅只看到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否失卻了以國計民生為己任的擔當呢?有待商榷。

阿里馬雲退隱,高管選擇股份減持的資本社會化思考

耐人尋味之三,阿里是要遵循社會規律而行,還是需要特殊對待。

資本運營的終極是資本社會化。

此前,據報道,軟銀孫正義宣佈,“根據目前公司的戰略部署和研判,我們將暫停對中國投資,以靜觀其變。”但8月份,軟銀開始“闢謠”,孫正義表示軟銀集團會繼續投資中國市場。基於軟銀2021年兩季度國內投資專案高達20項的規模,我們最起碼有理由相信:軟銀離不開國內投資。

外資軟銀不管怎麼考量,軟銀尚能遵守社會規律而行,難道阿里就不能勇敢站出來,遵循社會規律,盡到社會責任。

9月3日阿里官宣 :將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落實十項具體行動,助力推動共同富裕。

遵循社會規律是企業自覺自願的責任,而不是跟隨風向標。期待著,全新阿里能夠站在國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