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卑鄙”的外國巨頭:纏鬥樂百氏光明多年,強收購娃哈哈慘敗

最“卑鄙”的外國巨頭:纏鬥樂百氏光明多年,強收購娃哈哈慘敗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愈發迅速。2018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的GDP總值約99918億美元,接近於10萬億美元,其總量約為美國GDP的65。5%。而在去年同期,中國的GDP總量僅為美國的60%,所以相當於我們僅用了9個月就縮小了5%的差距。據此,有專家預測,中國的GDP總量或將在5年內超過美國。

中國能夠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其實有一部分是得益於改革開放的80年代和90年代,眾多民營企業的誕生。但在那個時期,這些民營企業由於技術、資金相對來說歐美國家來說,都比薄弱,所以有一些便被歐美企業收入囊中,加以利用,借其在中國拓展市場。

其中,達能的做法最“卑鄙”的,它總是強勢入局,以技術、資金為誘餌,藉此得到中國的市場,而在利用完、榨乾完這些中國民營企業後,翻臉將其拋棄,使這些民營企業喪失了市場競爭力,從而走向衰落。

最“卑鄙”的外國巨頭:纏鬥樂百氏光明多年,強收購娃哈哈慘敗

最“卑鄙”的外國巨頭:纏鬥樂百氏光明多年,強收購娃哈哈慘敗

達能集團是一個業務極其多元化的跨國食品公司,創建於1966年,業務遍及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在全球同類行業中排前六名。在最新的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其位列第426名。其旗下有很多知名品牌,如依雲(EVIAN)、脈動、牛欄(Cow Gate)、諾優能(Nutrilon)、波多、LU等。

中國是達能集團全球發展戰略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因此,在改革開放後,其就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並開始了一次又一次野蠻收購活動。

2000年,達能集團與中國樂百氏簽訂協議,共同投資組價樂百氏(廣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藉此達能收購了樂百氏92%的股權,成為其最大的股東。樂百氏創辦於1989年,是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為數不多的經國家商標局認定的馳名商標,在1993年,樂百氏成為全國乳酸奶第一品牌,其中“樂百氏”奶曾連續六年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在當時,樂百氏的地位可說是和娃哈哈不相伯仲。

但是在2000年被達能操控後,樂百氏開始逐漸走向了衰落。接手樂百氏的達能似乎沒有把樂百氏做大做強的意思,在接管樂百氏的這些年裡,達能也只不過是在2003年推出了“脈動”,但這個再後來也被剝離出樂百氏,成為了達能子品牌;此外,以創始人何伯權為首的樂百氏團隊相繼離開。短短几年時間,樂百氏業績頻頻下滑,樂百氏牛奶、酸奶等被達能無視,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到2016年,在被達能利用得已幾乎沒有市場活力的樂百氏終被拋棄,賣給了中國盈投控股。

最“卑鄙”的外國巨頭:纏鬥樂百氏光明多年,強收購娃哈哈慘敗

同樣的手段,達能還用在了光明乳業上。1994年,達能先後與光明合資建立了上海酸奶及保乳兩個專案,達能佔股45。2%。剛開始,光明和達能還是相處的很好的,在2002年光明上市之初,憑藉著酸奶和鮮奶業務,光明實現了年營收達50。2億元,當時的伊利才40。1億元、蒙牛才4。59億元,光明無疑是當時的“中國乳業第一股”。

但是,這樣的良好關係並沒有維持多久。2004年,達能的亞太地區總裁易門生提出要在中國投入10億美元,佔領中國40%酸奶市場,當時的董事並不同意,但達能抓到了光明的軟肋——能拍板的並非經營層,而是大股東。於是,達能努力遊說,最後獲得了大股東的同意。最後光明與達能達成協議,允許達能持有光明20%的股份,但前提是雙方不能在此情況下合資企業做酸奶。

在和達能糾纏的這幾年,光明無心市場,而此時伊利蒙牛高歌猛進,迅速拿下全國市場,一路力壓光明。看到市場的倒戈,達能很快就拋棄了光明,而在2006年轉向和蒙牛合作。目前,光明乳業的市值僅為123億元,根本不足伊利1607億的零頭,也比不上954億港元的蒙牛。這個曾經的“中國乳業第一股”,在達能的糾纏下,錯失了發展機會,走出了一條形如樂百氏的道路。

最“卑鄙”的外國巨頭:纏鬥樂百氏光明多年,強收購娃哈哈慘敗

達能用這樣的“卑劣”的手段屢試不爽,現如今,達能的乳業在中國的發展一片大好,但樂百氏和光明卻逐漸衰落,淡出中國大眾的視野。不過,也並不是所有的中國民族品牌都這麼好欺負,在與娃哈哈纏鬥的達能就只能敗退而歸。

1996年,達能與娃哈哈成立合資公司,達能佔股51%,娃哈哈49%。雙方合作的前十多年,公司效益不錯,達能先後共分得了30億的利潤。但宗慶後發現,達能什麼都沒幹,還佔著較多的股份,而且原本承諾的技術支援也似乎成了泡影,於是宗慶後在合資公司之外建立了一系列由國有企業和職工持股的非合資公司,這些公司讓娃哈哈的利潤漲了好幾倍。

但是達能覺得這些利潤本應由合資公司享有,所以便要求用40億收購這些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宗慶後拒絕了達能,達能自是不肯放棄,先後發起數十起官司,但是在多次調解下,達能最終將合資公司51%的股權轉讓給了娃哈哈,這也讓娃哈哈終於甩掉了這個大麻煩,開始快速發展。

像達能這樣用其野蠻的方式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絆腳石”,是20世紀末眾多外資企業的慣用手段。但現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民營企業已經不再懼怕這些外資企業的挑戰,甚至還有能力將外資企業收入囊下,比如“吉利收購賓士母公司股份,併成為其最大股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中國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我們的民族品牌也將不斷壯大,無懼風雨,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