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本書是捷克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最重要的代表作,經過20年的醞釀,書稿曾修改了三次,直到第三稿赫拉巴爾才滿意,

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為它而活著,併為寫它推遲了我的死亡”

。這部小說於1976年定稿,但當時無法出版。在1989年底才由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赫拉巴爾的作品大多描寫普通、平凡甚至“被時代拋棄的人”,作者同情他們、愛著他們、發掘他們心靈深處之美,創造出平凡而又閃光的人物形象。赫拉巴爾是一個深入了生活的作家,他不在乎任何職業,做過的工作五花八門,公證處助手、倉庫管理員、火車排程員、基金會代理、業務員代表、推銷員……工作中他廣泛接觸各類人士,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他認為:

“只有理解他人,才可能理解自己。”

他的作品就是用他所生活過的環境、認識的人們的生活寫就的優美散文。他喜歡觀察和思考勞動的人們,赫拉巴爾認為:

“他們一刻也沒有失去生活,沒失去對生活的幻想,而我則對他們深深地鞠躬,因為他們常常在笑和哭……”

他在生活中寫作,在寫作中享受他苦澀的幸福。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本書敘述了一名叫漢嘉的廢紙工的故事,透過其獨白來展開。

透過漢嘉的獨白表達出對摧殘、踐踏甚至毀滅人類文化的那些愚蠢暴行的痛恨和指責。

作為一名年長的廢紙工,他喜愛閱讀,喜愛書籍,在蒼蠅、髒汙的廢紙、暴躁的上司的日常中,他也未放棄對美與知識的渴求。他透過‘靈感的鑽石孔眼’看到的美景使他沉迷得如痴如醉”。透過對漢嘉髒汙、繁重的生活和他對書近乎純真的熱愛的敘述,構成了一個鮮明的反差。在每一個壓縮包裡,漢嘉儀式般象徵性地放入一本珍貴的書,亦即他的一部分生活,他的一部分自我。

本書並非傳統的時間敘述或者跟隨情節發展敘事,主要是以獨白為主,真正的情節並沒有多少,在漢嘉的獨白中,我們看見了他的生活、他的love story、他作為社會人的普通平凡渺小、作為一個文化推崇者之超脫於繁重日常的精神世界。語言文字很接地氣,就像聽哪個普通人講故事一樣。

漢嘉是

捷克現代歷史中的巴比代爾群像之一

,喜歡幻想和誇張,善於把令人不爽的現實轉化為語言的狂歡。現實總是殘酷又艱苦,漢嘉的工作與生活也是。如文中所述“我繼續幹著活兒,用鐵鉤子鉤,紙箱、紙盒、包裝紙和溼漉漉的血紙從天花板上傾瀉下來,落進機槽……綠頭蒼蠅包圍著我……我幹著活兒,渾身已被血汙和汗水溼透”,廢紙也是垃圾,並不和一般垃圾有所區分,所以渾身髒汙對漢嘉來說是常有的事。不過漢嘉對工作內容有一個小小的愛好,姑且當做工作的調劑,就是用運送到廢紙站的繪畫複製品來包裝壓縮好的廢紙包,名畫的裝飾使得漢嘉的成果變得格外漂亮,在被運走的時候漢嘉會以惋惜目送。

現實總是殘酷又艱苦,漢嘉的工作與生活也是。如文中所述“我繼續幹著活兒,用鐵鉤子鉤,紙箱、紙盒、包裝紙和溼漉漉的血紙從天花板上傾瀉下來,落進機槽……綠頭蒼蠅包圍著我……我幹著活兒,渾身已被血汙和汗水溼透”,廢紙也是垃圾,並不和一般垃圾有所區分,所以渾身髒汙對漢嘉來說是常有的事。不過漢嘉對工作內容有一個小小的愛好,姑且當做工作的調劑,就是用運送到廢紙站的繪畫複製品來包裝壓縮好的廢紙包,名畫的裝飾使得漢嘉的成果變得格外漂亮,在被運走的時候漢嘉會以惋惜目送。

雖然工作內容和環境如此艱苦,樂趣又是如此少,但漢嘉並未失去自己的精神追求“在此間隙我喝著啤酒,讀康德的《天國論》,讀到在怎樣的寂靜中,在萬籟無聲的深夜,當意識悄然入睡時,不朽的神靈便用無名的語言談論那些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事物……這段文字使我如此震動,我跑出地下室,跑到通風井那兒仰望上面的一小片星空,後來我回到機器旁,繼續用叉子把臭烘烘的爛紙連同耗子叉進槽裡……”書中的思想和精神給漢嘉帶來“無盡的美”。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即使是在如同汙泥一樣重複、枯燥、麻木的日常裡,也可以從中發現美、獲得美的感受。

人人都有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權利。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過於喧囂”

可指漢嘉工作每天面對的壓力機產生的噪聲,也可指在渾濁的世間行走的那種喧囂感。而

孤獨感

,對有些人來說就像是來訪的老朋友。我想沒有人不曾感受到孤獨。

時代在進步,生活和生產也是。產生了一種新型廢紙處理機,更好用更省力,過去的廢紙處理方式被徹底改變,而漢嘉兢兢業業的辛勤工作和勞累並沒能引發老闆的同情心,可憐的漢嘉被失業了。

作為一個幹了35年的打包工,經常可以指望從臭烘烘的廢紙中撈出一本珍貴書籍來作為額外收入的人,沒有了這種指望無法生活。但是老闆不會甚至也無須考慮漢嘉的意見,漢嘉被辭退後,最後從壓力機的嘴下救出一本書。他恍惚地走出廢紙回收站。在心裡對平時偶爾見面的人們道別。

巨大的苦悶和無所適從,導致漢嘉出現了幻覺,他看到了巨大的壓力機在摧毀城市,甚至自己也被摧毀了。他注視著伊格那修斯像,看到的卻是自殺的塞內加。這個幻覺,其實暗示著接下來的不詳。漢嘉感到心灰意冷,既已無法再接觸書籍,那麼活著和死了有什麼區別。簡短回顧自己的一生後,漢嘉看到了已死去許久的茨岡小姑娘,意味著死亡的召喚。

回到平時工作生活的地方,他躺進壓力機,躺在廢紙和書籍中間,在茨岡小姑娘和茨岡女人的幻覺依次出現並消失後,本文戛然而止,即是彼時,漢嘉已經在壓力機中死掉了。

這是漢嘉的故事的結尾,讓人驚訝又似乎合情合理,他隨著他一生的工作和書籍,完成了靈魂的昇天。漢嘉的一生,

遺憾又完滿

。遺憾的是未能隨心所願走完一生,完滿是在死去前的日子,漢嘉並未虛度,他一直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

本書讀著讀著會有心酸之感,也許是因為在漢嘉身上看到了

普通人的影子

。普通人的日常,大部分的日子是重複甚至有點乏味的。餬口必須的工作和下班後精神上的追求構成了每一天,時光日復一日地在你身上留下比前一日更深的痕跡,直到走完生命的一程。有些普通人,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和理想,不需要每天花極大的力氣去奔跑,但他也會有感於生活的美好,會有善良和閃光的一面,

人並無高下利弊之分,無論是哪種人,也都呼吸著同一種空氣。而在人生的終點,所有人也都會見死神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