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獎勵會讓孩子更自律嗎?

情商教育|獎勵會讓孩子更自律嗎?

情商教育|獎勵會讓孩子更自律嗎?

“孩子不喜歡吃水果,我就跟孩子說你吃了水果,可以獎勵你吃零食,但是孩子現在更不喜歡吃水果了。”

“獎勵已經不起作用了,不斷加大砝碼,孩子都不感興趣。”

“老師,為什麼獎勵變成了一種懲罰!”

“不給孩子買,他就不去做。”……

我們收到了很多來自媽媽的反饋,關於“獎勵”的困惑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在一個村莊,有一個男孩很喜歡唱歌,每天中午他都在一棵大樹下練聲。大樹的旁邊住著一位老爺爺,他很是苦惱,因為每次他剛要午睡小男孩就開始唱歌了。

老爺爺想了很多辦法,都沒能阻止男孩,終於有一天,他攔住男孩給了他10塊錢,告訴他請你每天都在樹下唱歌,每天都可以給你10塊錢,小男孩很開心,但是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小男孩就不再來了。

村裡的人很是疑惑,就去問這個男孩,“你怎麼不去樹下唱歌了”,小男孩說

“每天為了10塊錢不值當。”

這個故事引發了大家廣泛的思考。這是一個把內在動力轉化為外在動力的過程。

那麼如何恰當地用獎勵孩子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孩子在行為養成過程,為了促進孩子多嘗試,可以先用外部獎勵進行刺激,但是後面要慢慢把外部獎勵引起的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接著,逐步撤銷外部獎勵,最終達到激發內在興趣的效果。

比如說,當孩子剛開始練字時,家長最初可以用小獎勵去刺激孩子進行嘗試;但當嘗試有了進展的情況下,則不能用更多的物質獎勵“誘惑”他,而是應該關注他努力的過程,對他的過程行為進行命名、確認,強化孩子在這個過程體驗到的積極感受,形成內在的自我激勵。

#01

“遊戲”中的趣味感

對於孩子來說,有很多事情是由好奇心驅使,以興趣為導向的。孩子透過遊戲來探索世界。

所以如果孩子感覺一件事情沒意思了,不好玩了,可能就不肯做了。

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家長可以進入孩子的遊戲,

透過增加一件事情的趣味性

來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

比如,如果孩子喜歡扮演奧特曼,你邀請他洗澡的時候可以說奧特曼也需要洗澡,在遊戲中增加一件事情的趣味性。

#02

讓孩子有選擇感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主要是不願意被要求,尋求掌控感。適當退讓,把一定的決定權還給孩子,孩子的主動性就更強。

比如,可以要求孩子打掃房間,但具體什麼時間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可以由孩子自己決定。

要給孩子真正的選擇,如果

“你現在要給我做,不做就滾出去”

,這樣孩子是沒有真正的選擇的。

總之,讓孩子有

的感受,是發展內在動力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能說了算”

#03

體驗到過程的實在感

客觀描述這個過程,關注孩子的內在感受,因為你瞭解他是怎麼想的,才可以給到他符合內在需要的激勵。

比如練琴,“我看到你剛剛坐在那裡練習了半個小時,感覺怎麼樣?”和他進入場景去討論他的感覺。命名他的行為,你剛剛的這個行為就叫做“堅持”。

讓他體會到

是什麼感覺。這種實在感,是孩子內在世界建構的重要基石。

“堅持”

#04

以孩子為中心

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表揚,比如家長會說

這裡就偏離了孩子,是以家長的感受為中心,換句話說你是要根據我的喜歡來表現自己。

這樣的方式,孩子久而久之也許會形成一些比較好的行為表現,但是他會缺少自我確認,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中他會一直尋找別人的標準,容易討好,沒有穩定的自我認同。

如何以孩子的為中心,需要回到孩子自身對這件事情的體會、感受,並且幫助孩子語言化這個過程,具體參照第三條。

“你今天的表現讓我很開心”。

#05

儘量使用精神獎勵

美國心理學家雷珀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到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許諾“畫得好就獎勵”,另一組告訴他們“非常期待經常看到你們的作品”。

兩個組的孩子都高興地畫畫,前一組的孩子得到了獎品,後一組的孩子得到了讚賞。三個星期以後,前一組的孩子興趣明顯降低,大多不情願主動去繪畫了,後一組的孩子卻一如既往,興致不減。

因為這個過程以孩子的體驗為中心,肯定了孩子在過程中獲得的積極感受。獎勵最終是以肯定孩子,幫助孩子探索自身為目的的,在自身天賦的基礎上形成規則、邊界意識。

如果忽略了孩子的先天氣質,盲目塑造行為,反而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