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的古代,除了寫信,你還能說出幾種古人的通訊方式?

(趣扒古人的真實生活,關注我,開啟你的歷史新視界)

古時候不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想傳遞一個訊息既不能打電話,也不能發微信,只能透過最原始的人工傳遞。

於是,寫信以及飛鴿傳書就變成了最重要的遠途溝通方式,但是你知道嗎?古人的通訊方式可不只寫信這一種,今天就給大家開扒一下古人橫跨海陸空、千奇百怪的通訊方式吧,帶你開啟古人智慧新視界。

水上郵筒

沒有手機的古代,除了寫信,你還能說出幾種古人的通訊方式?

水上郵筒可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郵筒,它是可以漂浮移動的竹筒。送信人把信件放入竹筒內密封好,然後放入水中,順流而去,郵筒上面有標記,只要被人撿到後,按照上面的指示送到收信人手中。歷史上第一次用水上郵筒通訊的人是隋朝大將軍史萬歲,他在浙江平叛時發明了這種通訊方法。

水上郵筒雖然誕生於行軍打仗中,卻在民間推廣開來。唐朝時期,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對好朋友,李白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到達廣陵,而好友孟浩然還在上游的江陵。孟浩然便使用了水上郵筒跟李白進行通訊,這樣的方式既快捷又有詩意。不僅李白、孟浩然他們倆,其他詩人像元稹、白居易等人也經常使用這種通訊方式,也許這是為詩人們量身定做的通訊方法吧。

小編只是在想:萬一別人撿走了,不給收件人了咋辦?由此可見以前的人大多淳樸善良呀~

烽火傳軍情

沒有手機的古代,除了寫信,你還能說出幾種古人的通訊方式?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延至,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為大。在邊防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像咱們熟知的“烽火戲諸侯”,講的就是周幽王為了討得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故事。 小編覺得這種方法其實不太可控,萬一哪天士兵想媳婦兒了,也點燃了烽火傳信咋辦,咳咳~

風箏通訊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訊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沒有手機的古代,除了寫信,你還能說出幾種古人的通訊方式?

軍事上利用風箏通訊的例子,史書上也多有記載。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叛變,把梁武帝蕭衍圍困在南京的臺城。梁朝大將羊侃建議在風箏上暗藏告急文書,然後放出城外,搬運救兵。太子蕭綱聽從了這個意見,紮了一個很大的風箏,在風箏背面綁上告急文書,用幾千丈長的繩子放出,寫明誰若獲得此文引來援軍,賞銀一百兩。侯景突然見到風箏從城中飛起,認為是妖道施展的一種害人的巫術,便急令士兵射箭。蕭綱連放了好幾只風箏,都被侯景射下,梁朝終未得救。

小編評:這個真的價效比就不太高了,好不容易做好一個,又給射下來了,難怪後來沒有流行開來,而是變成了娛樂工具~

黃耳傳書

這裡說的黃耳是一隻超級聰明又忠心的狗狗。

沒有手機的古代,除了寫信,你還能說出幾種古人的通訊方式?

據《晉書陸機傳》記載:晉朝的詩人陸機,養了一隻湯宗元種狗,叫“黃耳”。陸機在京城(洛陽)當官,好久沒收到家裡寄來的信,擔心家裡發生了什麼事。一天,陸機開玩笑地對他的狗說:“你能帶書信跑回家鄉取訊息回來嗎?”狗很開心,搖擺它的尾巴。陸機立即寫了信,裝入竹筒,綁在黃耳的脖子上。狗經過專門給馬車通行的道路,日夜不停息地趕路。家人看到陸機的信,又回信給陸機。狗立即上路,一路翻山越嶺,直奔京城。家鄉和洛陽之間相隔幾千裡遠,人走路來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後來狗死了,陸機在家鄉埋葬了它,取碑文名為“黃耳冢”。

小編評:好感動呀~果然好狗都是別人家的~

設立民信局

除了小編上面講到的幾種方式,古人還嘗試過弓箭射書、飛鏢傳書等方法,結果可想而知。

最終古人覺得還是寫信最靠譜,但直到明代永樂年間,才有寧波幫商人首創了服務於民間的“民信局”。

沒有手機的古代,除了寫信,你還能說出幾種古人的通訊方式?

明代民信局是私人經營的贏利機構,業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到了清同治、咸豐、光緒年間,全國大小民信局達數千家,機構遍佈國內及華僑聚居的亞洲、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地區,逐漸構成我們兒時記憶力的民間通訊網。

小編評:,古人建民信局的意識之所以那麼緩慢,也許跟以前的人輕易不離開故鄉有關吧。突然有點懷念以前寫信、貼郵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