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治國之才能不如做一個平民,好好的救國之法被崇禎皇帝玩壞

有的人生來就有著做帝王的潛能,有著極強的統治力,影響力,還有強大的治國能力,他們開創朝代的盛世,百姓為之喝彩。同樣的歷史上也有很多皇帝,他們雖然生在帝位卻沒有治國能力,儘管一直勤奮尋找治國的方法也解決不了國家百姓所遇到的問題,最終落得亡國的下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他一生兢兢業業卻亡國,是公認的統治能力極差的皇帝。

無治國之才能不如做一個平民,好好的救國之法被崇禎皇帝玩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崇禎皇帝最大的短處就是不會用人,不能明辨是非。在位期間用人恨不得都是用“顯微鏡”來看,但是所信用的人大多都是有志向沒有才能的,甚至是無德之人。只會溜鬚拍馬玩命的證明自己的清白廉潔,然後背地裡坑害國家成為國家的蛀蟲。最後的時候崇禎皇帝以死殉國他們卻掉頭投靠敵人,如此用人水平實在是再難讓明朝復興。除了用人不當之外,還經常曲解國情,將本來能夠幫助國家發展的政策變成禍害國家的源頭,其中有一條非常適合當時情況的政策在崇禎皇帝一手“操作”之後將明朝推向深淵。

無治國之才能不如做一個平民,好好的救國之法被崇禎皇帝玩壞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就是“因糧”政策,崇禎皇帝在位時期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外面清軍不斷的侵擾,國家內部農民起義一直不間斷,連年的災害讓百姓怨聲載道,這個時候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糧食”。明朝缺糧加上各地的天災人禍糧食問題愈演愈烈。就連糧食產量大的地區糧食價格都上漲了很多,糧食產量本來就少的地方更是餓死人無數。軍隊也沒有軍糧的支撐將士一個個餓的武器都拿不起來,還如何為國家征戰。清軍殺過來的時候中原大亂,百姓為了生存都揭竿而起,這一切的困難都是因為沒有糧食。

無治國之才能不如做一個平民,好好的救國之法被崇禎皇帝玩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國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朝廷大臣盧象升提出因糧的政策。盧象升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武雙全的人物,上任之後帶領手下的兵馬南征北戰多次重創農民起義。當時的國情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國家缺糧並不是種不出糧食,而是糧食的稅收不合理,糧食全都被官員們貪汙了。那些個官員寧可糧食放到腐爛也不救濟百姓,於是必須“因糧”。

無治國之才能不如做一個平民,好好的救國之法被崇禎皇帝玩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具體的政策就是,按照百姓的具體情況收稅款,不同程度的劃分賦稅。對於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的農民家庭就不再加收任何糧食賦稅。而那些有錢的地主們就要按照財產的多寡承擔更多的糧食稅收。當然以當時的條件不能精確的制定稅收是多少,很多的富商地主還透過種種手段逃稅,但是至少能夠不再加重窮人的負擔。盧象升為人也非常的正直,他所監管的地區實行了這樣的政策之後糧食實現了大豐收,暴亂也少了很多。崇禎皇帝見到政策有了效果非常高興,將這種方法推廣了下去。

無治國之才能不如做一個平民,好好的救國之法被崇禎皇帝玩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因糧”政策能夠一直穩定的實行下去,就算明朝不能很快的恢復,但是至少也能夠緩解農民的情緒,待到國家發展一段時間之後一定能夠徹底的控制住農民起義,平定動亂。可是在崇禎皇帝十年,皇帝有一點等不及那一天的到來了,為了能夠加快平定農民起義,崇禎皇帝在這一年加收了兩百八十萬糧食。

無治國之才能不如做一個平民,好好的救國之法被崇禎皇帝玩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一些奸臣的蠱惑之下將“因糧”變成了“均輸”。說好聽的就是全國人民平均分攤,其實就是更加的壓榨了農民,農民終於無法滿足國家的賦稅紛紛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之後起義軍所到之處那些被壓迫的農民紛紛跟隨,國家就此失控。李自成最多的時候手下擁有百萬的農民軍隊,崇禎皇帝這一著急徹底將國家送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