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說,主角不止屈原一個人

罷了罷了,五天都熬過來了,也不差明天一天,所以各位小夥伴們就忍忍吧,今天我們暫停養生知識的傳播,搞點符合當下的事情——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小編相信各位都說得出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傳說,主角不止屈原一個人

今天我們要來講講端午節的傳說,既然要說,自然要說點不一樣的。古往今來,端午節的傳說流傳最廣的當屬紀念屈原投江,既然要寫這篇文章,我們自然要來點“乾貨”。以下給大家準備四個有關端午節的傳說,記住,主角不是屈原!

端午節的傳說,主角不止屈原一個人

端午節傳說1(伍子胥版)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 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傳說,主角不止屈原一個人

端午節傳說2(孝女曹娥版)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 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傳說,主角不止屈原一個人

端午節的傳說,主角不止屈原一個人

端午節傳說3(古越民族圖騰版)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 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主角不止屈原一個人

端午節傳說4(吳王闔閭慶功吃鰳魚版)江蘇南通地區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之外,還有吃鰳魚,吃酒釀的習俗。每蓬端午節,家家戶戶皆食鰳魚,端午節前後就是走親戚串門也要送上兩條鰳魚,只是端午節當日不許送禮,不知為啥。原來吃鰳魚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吃過鰳魚後,把鰳魚魚頭骨一根不漏的留下來,洗淨,然後用魚頭骨拼出一隻鳥,每到下雨天時,這隻鳥嘴就會下垂!(搜尋微信公眾號“投黑馬”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 ) 據說這隻魚頭鳥嘴預報的天氣跟如今的天氣預報一樣靈!鰳魚,又稱鯗魚,力魚,南方又稱曹白魚,北方稱醫羅,因其盛產季節正值藤蘿開花,故又名藤香,體側扁,腹部扁薄,體為銀白色,背部黃綠色,背尾鰭淡黃色。 又見《本草綱目》記載——鰳魚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魚頭骨的傳說有根據了!)吳人嗜食之。相傳在吳王闔閭時期,當時的東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佔,是年夷兵進犯吳境,吳王闔閭親自點兵出征,夷人聞之喪膽而逃,吳王乘勝追擊至東海,與夷兵各據沙洲一隅對峙數月, 忽起風暴,海上糧草無法補給,相峙兩軍均受斷糧之苦。吳王於是焚香祈天,祈禱方罷,便見東風呼嘯,海上粼粼銀波滾滾而來,環繞吳軍四周,令人詫異,吳王命士兵撈起,卻是銀白色鮮魚即鰳魚。 於是三軍飢勞頓解,而夷兵則片鱗無獲,因而大敗。吳軍得勝回朝,吳王與群臣相見,敘述敗夷之奇遇,回想海魚之美味,即問手下,“東海所餘之魚何在?”回稟:“餘者曝幹載歸。”吳王再嘗, 方知乾魚之美猶勝鮮魚,故稱為鯗。(鯗亦泛指為曝曬之乾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