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自“大類招生”這一名詞出現之後,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學的院系專業錄取形式,也逐漸轉向了大類招生。可依據目前國內家長和考生在對大類招生的意見和態度來看,大類招生似乎已經成了過街老鼠,就差人人喊打了。

但是,

大類招生真的有家長和考生們認為得那麼差嗎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什麼是大類招生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高考恢復以來,在面對人才緊缺的問題上,國家想到了採取不同於以往的招生模式的計劃。以“通才教育”模式為要求,面對全國各類高校,開始了以“學科大類”的形式展開新生錄取的工作。至於說為什麼大類招生這個形式在以前聲名不顯,則完全是由於之前的招生模式深入人心,大類招生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專業錄取。

“大類招生”的全稱,即指“按學科類別進行招生”

。由於一個專業類別不可能完全獨立在外,而一般高考學子對所選專業的瞭解也並不深刻,這就容易造成學生在入學後,無法適應該專業的學習生活,從而會導致學生在困難面前低頭,失去學習的動力,影響學生的人生。所以,

為了使學子們不在畢業後為自己選錯了專業而感到悔恨,大類招生也就在大勢的推動下緩慢而穩定地運行了起來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大類招生讓諸多學子感到不滿的基本原因

相比較於按照專業招生而言,大類招生比專業招生多出了一個“服從調劑”的選項,即指在同一學科大類之中,如果對應專業人數超過了申報人數,學校則按照學科大類對多出來的學生調劑到有空缺的專業上去。

從這一方面來看,

大類招生所帶來的服從調劑就成為了諸多學子厭惡大類招生的主要原因

當然了,如果單單只是服從調劑一點的話,想必大類招生也不會在這兩年產生這麼高的熱度。

真正將大類招生推上風口浪尖的,是一些高校在大類招生學科專業劃分上的粗糙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例如今年的高考志願填報過後,

中山大學就因為學科大類的區分而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從網路上可查的中山大學學科大類劃分標準上來看,確實存在容易誤導申報學子和家長的資訊。

由於中山大學的學科型別太多,所以這次我們單從中山大學計算機大類招生上面來分析。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中山大學將計算機類的專業劃分為了“智慧試驗班”和“新工科實驗班”,並且將兩個實驗班的地址也作出了區分,一個在珠海,另一個在深圳。按照不同專業劃分不同校區的情況在國內高等院校是普遍存在的。不過真正的問題,並非出在這兩個不同的“實驗班”上。

真正

令學子們感到難以接受的,是計算機類內部的專業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以中山大學計算機類“智慧試驗班”的專業歸納為例,將“人工智慧學院”與“土木工程學院”等專業同時歸納到計算機類,對申報計算機類的學子而言,恐怕就有些難以接受了。

當然了,將這兩個專業歸納到一個類別裡面來其實並無不妥,畢竟無論申報計算機類的學生以後是研究人工智慧,還是學習土木工程,計算機在其中總歸會產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另外,在“新工科實驗班”的專業歸納中,“材料學院”與“電子與通訊工程學院”等專業也形成了性質鮮明的區別。

如果說“人工智慧學院”與“土木工程學院”這兩個專業還能透過其中的共同點來產生交集的話,“材料學院”與計算機類就是實實在在地無法產生任何聯絡了

畢竟材料學這門學科的核心內容,指的是研究材料組成、結構、工藝、性質和使用效能之間相互關係,而

將這麼一門純理工科學科納入到計算機類專業,不得不說,中山大學的這一手操作真的是充滿了迷惑性

當然了,如果說

中山大學只是單純地想要維持冷門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的話,這一手操作所帶來的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大類招生劃分錯亂是最為致命的影響

令學子們最無法接受的,恐怕就是以統招的分數線進入了大學之後,還需要經過一年的“預科班”學習。

“預科班”的學習即是指在大一時期以學習“大類公共課程”為主,在校內透過大一兩個學期的選拔,挑選出成績優異者學習計算機尖端類專業,而剩下的,則調劑到同一類別的其他專業。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試想一下,一個在計算機類課程中學習的學生,到了畢業的時候,學位證書上寫的卻是土木工程。

這種程度的變化,想必要比學生自己選錯了專業更加令人難以接受吧

大類招生實行了這麼多年,想必和中山大學這樣“胡搞亂來”的學校肯定不少,“享受”過這種調劑待遇的學生自然也就不會少。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對此,恐怕有人就要問了,

難道所謂的“通才教育”,是以放棄其他學子的人生追求為前提而實現的嗎

?自然,通才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是指培養具有多項技能的複合型人才,但是,如果一個人連在自己所喜歡的專業學習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人即使具有了多項技能,又怎麼保證他會是一個複合型的人才呢?

在這一過程中出現得更多的,難道不是心力交瘁的“失敗者”和“淘汰者”嗎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結語

從長遠上來看,如中山大學這樣的大類招生模式是會給國家輸送更多的人才,但同時,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更多的卻是“累累的屍骨”。並且,

那些被調劑到其他專業的學子,真的沒有學習這一方面的才能嗎

還是以中山大學的計算機類專業來說,一個一心想要學習人工智慧的學子,和一個以成績優秀而被選定去學習人工智慧的學子,

兩者之間恐怕是不具備可比性的

雖然我們不能篤定地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一個“矢志在此”的學子,在這條道路上所能夠達到的目的地,真的就不如目前成績優秀的學子嗎?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

而這種現象能否被杜絕掉呢?當然可以,

只要教委部門將大類招生的學科劃分規範化、標準化,並依據每年不同的情況去進行調整,就必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杜絕如中山大學這類的情況

也只有杜絕了大類招生的混亂,才能夠使得更多的人發揮屬於他們自己的天賦,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大類招生,該不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