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武夷巖茶品質優異, 出類拔萃。素以巖骨花香之“ 巖韻” 著稱於世。令人為之傾倒, 為之神往。那麼什麼叫“巖韻”,何為“巖骨花香”?

早在晚唐進士徐夤對武夷茶就倍加讚賞, 給武夷茶寫下“ 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 品具巖骨花香之勝”的評語。

所謂巖韻,韻者, 味也。即武夷巖茶具有獨特的神奇的韻味。它有如秀麗的武夷山峰巒巖壑, 此起彼伏, 若隱若現, 移步換景, 亦真亦幻那樣, 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和諧和的美感,令人心曠神怡, 回味無窮。歷來對巖茶韻味有“ 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 之說。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巖茶包含著兩層意思

而趙大炎認為,巖茶包含著兩層意思 :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一是巖茶顧名思義, 是長在岩石上的茶,“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

二是具有巖骨花香天然真味的巖韻。其特點是, 飲後齒頰留香, 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 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 七泡有餘香;湯色橙黃(琥珀色), 韻味極強, 給人以精神愉悅之感。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對此, 歷史名人文人有許多精闢的論述。

北宋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曰:“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 把武夷茶比作仙茶, 為天下第一。“ 鬥茶味兮輕醒醐, 鬥茶香兮薄蘭芷” , 稱讚武夷茶的滋味, 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 香氣勝過高雅清幽的蘭芷, 寓意深長, 倍增茶韻。

清代袁枚(1716—1789)《隨園食單》 中, 有一段談到武夷巖茶的韻

味:“餘遊武夷, ……僧道爭以茶獻, 杯小如胡桃, 壺小如香櫞, 每斟無一兩 ,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 再試其味, 徐徐咀嚼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 舌有餘甘。一杯之後, 再試一二杯, 令人釋躁平矜, 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 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特別是清·梁章鉅(1775 —1849), 他遊武夷, 住宿天遊觀中, 與靜參羽士夜談茶事,

對巖韻有精闢的見解, 高度概括為四個字:活、甘、清、香。

他在《品茶》一文中說:“靜參謂茶品有四等, 一曰香, 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 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 香而不清, 猶凡品也。再等而上, 則曰甘。香而不甘, 則甘茗也。再等而上之, 則曰活 。甘不過好茶而已(意即不是極品)。活之一字, 須從舌本辨之, 微乎, 微乎! 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 方能悟此訊息。”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當代潘主蘭《武夷巖茶》詩云:“ 巖茶風韻不尋常, 活甘清香細品嚐。解得此中梁氏語, 《歸田鎖記》卻精詳。”活甘清香四字, 關鍵是活。活者, 滋味鮮爽潤滑, 清新甘醇, 馨香悠遠, 興味無窮。

武夷巖茶之所以獨具神韻, 素負盛名, 蜚聲中外, 主要是由於它具有優異的高貴品質所決定的。

而決定茶的優異品質, 必須具備三大條件:

一是優越的生長自然環境;

二是優良的茶對品種;

三是最佳化精湛的製作工藝 。

武夷巖茶三大條件齊備, 可謂得天時、地利、人和。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一有得天獨厚的生長自然環境。

武夷山碧水丹山, 飛翠流霞, 三十六峰, 九十九巖, 七十二石, 四十五洞,

三溪九澗十三泉, 可謂峰巒競秀, 溪澗爭流。群峰起伏連綿, 翹首向東, 勢如萬馬奔騰;澄碧清澈的九曲溪, 迂迴其間,“曲曲山迴轉, 峰峰水抱流” ;“ 山湧千層青翡翠, 溪搖萬傾碧琉璃” , 群峰倒影, 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構成了幅天然畫圖, 有如人間仙境。“ 仙山靈草溼行雲, 洗遍香肌粉未勻” 。

武夷山鍾靈毓秀, 給巖茶提供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 育成香肌, 產為靈芽。

從光溫水氣土壤等自然條件來說, 武夷山位於北緯 27°43′, 東經 118°01′。六十平方公里的景區平均海拔650 多米(三仰峰海拔 729m 為最高峰)。巖茶區內, 氣候溫和, 科暖夏涼, 年平均溫度在 18-18 。5 度之間;雨衣量充沛, 年降水量 2000 毫米左右。山澗巖壑之間, 到處幽澗泉流, 常年雲霧瀰漫, 年平均相對溼度在 80 %左右。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正如沈涵詩云:“ 香含玉女峰頭露, 潤帶珠簾洞口雲” 。茶園大多依巖壑之勢, 砌梯壁壅土而栽, 四周山巒作屏障, 太陽光經峰巖樹木擋住, 形成折射散光, 巖茶不受烈日曬射, 且日照較短, 更無風害, 利於茶樹生長。

正如宋·子安《北苑試茶錄》所說:“ 茶宜高山之陰, 而喜日陽之早。” 至於土壤, 武夷山地質, 屬白堊紀武夷層(中生代第三個紀), 下部為石英班巖, 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巖, 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陸羽《茶經》稱:“ 上者生爛石, 中者生礫壤, 下者生黃土” 。

武夷山土壤條悠揚當介於爛石和礫壤之間, 是武夷巖茶品質優異, 得天獨厚的植茶的自然條件。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 受甘露之霄降, 巖峰深壑, 幽澗清泉, 爛石礫壤, 彌霧沛雨, 獨享大自然之惠遇, 故其品質特別優異。可謂“ 孕靈滋雨露, 鍾秀自山川” , 惟靈山才能產靈草。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二是有優良的茶樹品種。

名茶來自名種, 品種是影響品質的首要因素。沒有優異的名叢, 就不可能有香味雙絕的巖茶。

武夷山素有茶樹品種王國之稱。

山內生長著世代留傳的有性群體茶樹品種,

當地人稱為菜茶(即奇種)

, 經長期自然雜交, 演變出許多優良單株, 如歷史上著名的“ 五大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半天腰、水金龜)和肉桂等等, 都是從有性群體中分離出經選育的優良單株, 成為名叢。

武夷山岩茶品種繁多, 品種資源極為豐富。茶農稱有八九百個品種, 茶葉志上記載的僅慧苑巖有名字可查的品種多達 264 個, 確實是茶

樹品種的王國。

關於武夷菜茶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據胡浩川考證宋初建茶樹為野生種, 即菜茶由原野生種演變而來。另據莊晚芳認為武夷菜茶早為古人所栽, 或可能引自浙江烏龍嶺。總之,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 透過與外來品種的自然雜交以及受到武夷山各巖峰生態條件的影響, 形成了性狀與特性混雜多樣的武夷當地有性群體茶樹品種”(張天福《福建烏龍茶》)。

武夷巖茶良種繁殖方未能有兩種:

一是有性質, 用茶籽播種繁殖;

二是無性系, 主要是用剪穗(一葉一腋芽), 短穗扦插育苗。

有性繁殖在自然雜交中, 雖然其後代能分離出若干優良的單株, 但容易變異, 難以穩定地保持母樹的優良的特徵特性。而無性系相對可穩定地保持母樹的優良特徵特性, 而且開採時間快、產量較高 。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因此, 武夷山從七十年代以後, 基本上推廣無性繁殖。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從 1980 年開始, 深入景區各峰巖,採集名叢母穗扦插育苗, 經十幾年的努力, 建立了名叢無性繁殖品種園, 園內收集了名叢品種達 146 個。茯中有十多個品種, 如金觀音、金鳳凰、半天腰、白牡丹、金鎖匙、老君眉、石乳香等, 經省有關專家多年審評鑑定, 認為品質優良 , 大有發展前途, 可以推廣。特別是茶葉研究所, 自從八十年代獲得大紅袍無性繁殖育苗移植成功, 中外矚目, 無性繁殖的大紅袍, 倍受世人珍愛。無性繁殖的肉桂, 為後起之秀, 從七十年代的兩畝我, 發展到現在三萬多畝, 成為武夷山當家的良種。茶葉研究所送評的肉桂, 從 1982 年以來, 連續多次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評為全國名茶。

三是有精湛的獨特的製作工藝。

在決定巖茶品質的三大條件中, 起決定作用的是製作工藝。

武夷巖茶製法精巧, 在炒青綠茶、小種紅茶製作的基礎上, 承前啟後, 一脈相承, 又不斷創新的發展起來的。它取綠茶、紅茶製法之精華, 又摒棄不科學的技術措施, 巖茶的創制技術日臻完善,“ 成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 無比倫比” 。

巖茶初制工序繁多, 工藝細緻, 其主要的有“採青、萎凋、做青(搖青)、殺青、揉捻 、烘焙、揀剔、毛茶” 。採青。春茶一般在穀雨後開採至立夏後七天左右結束。夏茶在夏至前, 秋茶在立秋後採摘。

採摘的嫩度對巖茶質量影響頗大。過嫩則成茶香氣偏低, 滋味較苦澀;過老則味淡香粗, 成茶正品率低。

及時採是寶, 過時採是草。標準採法是“三葉半開面” , 即頂端駐芽開一半, 以下三葉全展開時採最好。在運送過程中, 要保持鮮葉的新鮮, 特別是要保持鮮葉的完整性, 儘量避免折斷、損傷、散葉等不利提高品質的現象發生。

萎凋。

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兩天則用加溫萎凋)。它是形成巖茶香味的基礎 。萎凋的過程是鮮葉生理失水的過程, 要恰到好處。失水過多則成“ 死葉” , 水分散發不夠, 則影響做青。

做青

武夷巖茶特殊的品質就在於做青。做青的過程, 是半發酵形成綠葉紅鑲邊的過程;也是形成花果香的過程。

因此, 做青是決定毛茶品質好壞的主要關鍵。而做青要非常注意不同的品種和萎凋的程度(即內因), 以及當時溫度、溼度(外因)的變化靈活掌握。俗稱“ 看青做青” 、“ 看天做青” 。原則上是, 搖青與做手結合, 動靜交替, 厚攤靜放, 前輕(搖的力度)後重, 前短(搖的時間)後長。一邊促進內質變化, 一邊限制水份繼續蒸發, 使物理變化與化學元素變化緊密結合。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殺青。

殺青的目的主要是使做青葉受高熱迅速升溫, 以鈍化酶的活性(酶是巖茶製作過程中實現一系列酶促化學轉化的催化劑), 使做青葉的酶促轉化的發酵作用受到限制, 從而鞏固品質特徵。同時, 透過高溫(滾筒殺青溫度在 220-260 ℃之間)殺青, 原有芳香成分中的低沸點青臭氣進一步散發, 高沸點花果香氣進一步顯露, 在熱化條件下, 還會形成新的芳香成份。

揉捻。

其目的一是將經過殺青的青葉揉捻成條索(形成蜻蜓頭, 蛙皮狀);二是透過揉捻揉擠出茶汁, 使之凝於葉表, 有利於內含物的混合接觸和一定程度的轉化, 便於沖泡飲用。

烘焙。

乾燥是最後一道工序, 分水焙、復焙、燉火。揉葉經散解後, 進行水焙(溫度約 130 ℃), 至六成幹,薄攤晾索(攤放 6 -7 小時), 以利茶梗水分散發。然後高溫復焙(溫度 160℃)。經揀剔將梗、片和成形不夠好的茶條除去, 最後加焙燉火, 即低溫久烘, 溫度由高到低, 開始 80-85 ℃, 逐步降到 40 -50℃, 燉火時間約 8 -10 小時。透過低溫久烘, 以火調香, 以火調味, 使香氣、滋味進一步提高, 達到熟化香氣, 增進湯色, 提高耐泡程度。燉火高超技術, 為巖茶所有。清代梁章鉅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

總之, 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精湛獨特的製造技術, 就沒有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 的神韻。

福建之茶 | 武夷巖茶獨具“巖骨花香”神韻,必須具備3大條件

正如當代茶葉界泰斗張天福所說:“ 由於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的薰陶, 遂使巖茶品質具特殊的巖骨花香的`巖韻‘之風格。武夷茶葉不僅品質超群, 而且中中國, 乃至世界茶葉的發展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作者:

綜合福建武夷山市 趙大炎等

配圖自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