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童年——育“兒”先育“心”

有一個繪本叫《菲菲生氣了》,

我很喜歡。

講的是一個小女孩

在家裡被姐姐奪走了玩具

她非常憤怒,

憤怒像火山爆發一樣不可遏制。

她大吼,踢打,尖叫,

最後跑出了家門,

哭了一會,跑不動了。

她看看石頭,

看看大樹,聽了鳥叫。

最後她爬上了一棵老櫸樹。

她感覺到微風吹著頭髮,

看著流水和浪花。

接著,

作者寫出了最感動我的一句話:

“這個廣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這個世界,

並不只有現實的媽媽,朋友,伴侶,

或者兄弟姐妹能夠容納你的情緒。

這個廣大的世界可以,

記憶中給過你溫暖回憶的故鄉可以,

每一個那些能讓你感覺過支援的團體和環境也可以。

這些潛藏在童年中的內在資源,

就像地下的泉水,

也許一時不見,

但只要你有心發掘,

它便能汩汩而出,

成為滋養生命的不竭力量。

現在國家推出了三胎的政策,

家長們難免

做不到能時時處處苛護到孩子的心靈

一不小心

就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

記得有一句話曾經十分流行: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幸福的尺度由孩子自己丈量

那Ta心中的幸或不幸

某種意義上都需要“渡”

所謂“不幸的童年”,

難道就真的沒有

可以用來“療愈”的資源了嗎?

也許“精神母親”一一一

孩子成長的故鄉、大自然的雲和雨…

就是療愈Ta的“資源”

越來越多的多胎家庭的孩子

Ta的心理需求越來越複雜

幼兒園是每個孩子兒時的主要資源環境

承擔著育人更要育心的重擔

不懂幼兒心理學

是無法承載“育心”的任務

不幸的童年——育“兒”先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