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從才是大智慧

在大學第一節法學概論課上,老師沒有講具體的專業課,而是講了蘇格拉底提出的哲學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老師。大一,其實是大學很重要的一年,四年過的好不好,關鍵在於入學之時的規劃。只有認識到“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才能對大學四年生活有一個科學規劃。有的人,大學忙忙碌碌四年,卻毫無收穫,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主見,沒有規劃,看見別人考證自己也考證,看見別人考研自己也考研,卻沒有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不光大學如此,生活中更是如此。做每一件事情,下每一個決定,都要認真思考,有自己的主見。而做好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誰”“我想要什麼”。要充分認識到自己,不斷反思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奮鬥目標,從內心深處設定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切事情都要圍繞著這個目標出發,這樣自然不會盲目跟風,做一些沒有毫無意義的事情。人最可怕的就是像一個無頭蒼蠅到處亂撞,搞得自己精疲力盡,卻一無所獲。我有一個同學,就是如此,大學畢業時看到別人紛紛簽了工作,內心焦急,便不考慮自己實際情況也簽了一份工作,上班不到一年就辭職了,想到體制內工作,於是開始踏上了公考之路,但由於專業的問題,可報考的崗位比較少,為了能參加考試,他天南地北地跑,考了很多,但都不滿意,不是放棄,就是辭職,浪費了許多精力和金錢。如果每次報考崗位之前,能夠結合自身實際,認真考慮是否適合自己,過濾一些不適合自己的崗位,就能集中精力報考適合的崗位,做到事半功倍。

要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有時候,我們往往把夢想和白日做夢傻傻地分不清。現實生活中,醜小鴨是永遠沒有辦法變成白天鵝的。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們要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認識到自己適合幹什麼,能夠做什麼,不然就會鬧出東施效顰的笑話。很多故事雖然很勵志,但是可能並不適合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因為普通人沒有勵志故事主角的毅力和堅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事情,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做適合自己的事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才不會有太多的坎坷。畢竟,一個普通人,在這個世界上要兼顧很多事情,諸如,家庭,親人等,最起碼也要養家餬口。但並不是說,不鼓勵人為夢想而奮鬥,只是覺得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如果一個人搞錯了方向,那麼他越努力,就會距離目的地越遠。

人生最大的智慧,我覺得就是不盲從,善於思考,能夠從紛繁複雜的選擇中,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