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扭曲效應:保持清醒頭腦,謠言止於智者

傳播扭曲效應:保持清醒頭腦,謠言止於智者

傳播扭曲效應:保持清醒頭腦,謠言止於智者

在一節小學的聽說課上,老師帶領學生們做了這樣一個傳話遊戲:以10名同學為一組,每人戴上隔音耳機,一排人站好,從左至右傳達一段話,只有正在進行交流的兩個人才能取下耳機,其他人都只能透過前一位的轉達知道話的內容。哪組最後說出的話與原文最相近就勝出。老師將比賽規則公佈完畢之後,就將傳話的句子告訴了每組的第一名同學。老師傳達的句子是“給我來一份紫菜蛋花湯”。結果,最後的同學傳來的卻是“我要一顆子彈,不要蛋花湯”。頓時,全班同學捧腹大笑。雖然這是課堂上為了活躍氣氛,讓大家放鬆的一個小遊戲,卻反映出我們需要重視的一個傳播規律:資訊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失真,不能輕易聽信謠言。人類善於將不確定的資訊加人個人的想象,使其變得確切後再加以傳播,這樣顯然可以增加資訊的可信度,讓更多的人相信資訊是真實的。當然,也不乏某些無聊之輩為了尋求刺激,故意誇大其詞,製造新聞。總之,經過各色人等的傳播,就很容易發生傳播扭曲效應。

傳播扭曲效應:保持清醒頭腦,謠言止於智者

一個人聽到別人說的話之後,在向其他人轉述的時候,往往會加人自己主觀上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如果兩個人之間存在利益上的對立,他往往會在可操作的範圍內,將原話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符合自己的利益取向或者立場。特別是當一個人不熟悉說話人或者說話人用對方不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傳話資訊的失真性就更大。這樣看來,講話人表面上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了,但是實際上,別人是否真正領會了自己的意思或者領會了多少,都不是講話人所能控制的,極有可能到了資訊接 受者那裡,已經不再是“原版”的了。

傳播扭曲原因的分析如下。

1。口頭傳播中的不準確性

在人們平時的交際中大多使用口語,但是口頭語言是稍縱即逝的,無法像書面語一樣有紙質或電子的形式儲存下來,因此,口頭的傳播更多的是要靠接受者去理解。這就免不了會影響口頭傳播的準確性。

2。傳播的感情色彩

傳播者喜歡一個人,就會在說話的過程中新增對其有益的資訊,或者誇大已經存在的對其有益的資訊。若討厭一個人,則有意誇張對他有害的資訊。

3。人性中的共性

有很多人喜歡誇張,愛傳播聳人聽聞的訊息,尋求刺激。在傳播中,誇張的表情與語言更能刺激別人,以達到自我宣洩與自我實現。人們往往喜歡把不確切的東西、無從查證的資訊,加上個人的想象加以傳播,以增強其可信度。三人成虎,便是這個道理。人們喜歡用扭曲、誇張性的傳播打發空虛與無聊。在瞭解了這個效應之後,我們就要儘量不受小道訊息、被扭曲的訊息的干擾,避免受傳播扭曲效應的左右。俗話說得好:謠言止於智者。學會分析判斷問題,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於人於已都是一件幸事。

傳播扭曲效應:保持清醒頭腦,謠言止於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