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武禹襄祖師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

一一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解曰】此篇在李亦畬光緒七年(1881)手寫本中未列標題,稱“又曰”,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廉讓堂太極拳譜》中亦無標題,因列於王宗嶽《太極拳論》之後,稱“解曰”,後人加了這個標題,認為是對《太極拳論》中有關重要問題的深入闡釋,故曰《太極拳論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問題,尤其是今人學太極拳所遇到的最重要問題,讀之無不迎刃而解。

具體地說,學太極拳要從哪裡入手,怎麼才能用最快的方法把真功夫練到身上?祖師早在二百年前就把我們最關心的這個基本問題講明白了:“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這裡“先在心,後在身”,即學太極拳的頓悟法門;“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即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可以簡單概括為腹松、氣斂、神舒、體靜、存心。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李亦畬書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一)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李亦畬書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二)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廉讓堂太極拳譜》

談到太極拳的學習方法,人們都知道“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王宗嶽《太極拳論》)這句話,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真正的入手方法從來都是口授的,故太極拳二百年前從永年傳世以來,真正達到懂勁的人並不多,“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李亦畬《太極拳小序》),武林中還有句話“十年太極不出門”,《武術匯宗·行意八卦太極泛論》也慨嘆:“太極拳術,非得正宗,而有數十年之純功者,不能與名人鉅子相抗衡,因此功不易成,成則高妙精通也”。

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作為大眾化的太極拳用的是漸修法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太極拳,技而進乎道者也”,學太極拳是從動作外形入手,逐漸才上升到理性認識。許多人要說,“任何事物不都是從低階逐漸向高階發展嗎”?不錯,太極拳作為最古老而又最現代的武術,整個歷史發展程序的確如此,但這個歷史程序是通過歷代無數武術家不斷接力共同完成的,而我們作為習練者個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論你怎麼聰明,怎麼刻苦,怎麼長壽,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歷史程序,這就註定了漸修法門是不可能成功的,豈止是十年不出門,一輩子也是練不成的,《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要想在有生之年把真功夫練到身上,只有從頓悟法門入手,“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李亦畬《五字訣》),也就是說,只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就進入懂勁階段了,而後一天有一天的進境,自能階及神明,故頓悟法門實乃太極拳的不二法門。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莊子》

與漸修法門的“技而進乎道者也”相反,頓悟法門是“道而進乎技者也”,最早見於《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站在整體的高度把握區域性,達到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至廣大而極精微,即所謂以道合道,庖丁解牛的頓悟法門用了三年時間,而學太極拳的頓悟法門只需一年半載,正如《廉讓堂太極拳譜,馬序》所云,“既授之以姿式,復傳之以心法,一旦豁然貫通,如佛家禪機頓悟,物來順應,頭頭是道”,這裡的“復傳之以心法”,最重要的就是傳之以祖師此文講的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

“腹松”,祖師在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中首列此項,說明極其重要,只用兩個字就集中概括了太極拳之放鬆的全部精妙。學太極拳的人都講放鬆,甚至有些人大講特講放鬆,出現了不少“放鬆專家”,說什麼“大松特松,一鬆到底”,“松到一絲不掛”,還有什麼“陰松陽松”,但大多不是渾身僵滯,就是把拳架給松得散亂了,渾身成了一灘泥,一旦與人交手,難免一敗塗地,正因為是把放鬆理解錯了。而祖師這裡只講了腹松,腹部放鬆,可知放鬆並不是全身“一鬆到底”,只用兩個字就把放鬆之精妙講清楚了,今天讀來,尤有振聾發聵之感。

“氣斂入骨”四個字,集中概括了太極內功的本質特徵和規律。內功修煉的漸修法門,一般要經過四個或五個階段,即煉谷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而且大多都在煉丹田,但丹田又有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頂丹田、底丹田,前丹田、後丹田等許多種說法,許多人煉了一輩子還是找不到煉哪個丹田才是對的,當然煉下丹田的較多,一聽說氣沉丹田就鼓肚子,煉著煉著,剛剛有一點點得氣的感覺,丹(炁)又跑掉了,還得從頭再來,大多在練精化氣的階段就已經出偏了。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靈樞經》

實際上,骨才是真正的丹田,“骨為幹”(《靈樞經·經脈》),骨具有支撐形體,保護內臟等功能,太極拳的八面支撐,關鍵在於骨的支撐作用,而骨髓又是造血化氣的所在,“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靈樞經·決氣》),“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素問·生氣通天論》),故氣斂入骨即所以煉神還虛,而要做到氣斂入骨首先要明白氣斂入骨的科學原理,即所以煉虛合道也,是以頓悟法門徑從最後一步起修。

“神舒體靜”,神舒,是說練太極拳要實現技擊的全自動化,即所謂以神打人,就必須使元神得到舒展,讓元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要修煉元神,肢體就不能妄動,就必須靜。

人們常說,“練太極拳要舒服大方”,這當然沒錯,但大多理解錯了,當成了肢體動作舒展大方,花法越加越多,元神的作用自然會受到抑制,練拳多年,不僅沒有練上功夫,把不學武術就有的一點防衛本能也丟掉了。當然,體靜不是肢體不動,“靜者靜動,非不動也”(王夫之《思問錄·內篇》),只是不能妄動,動而正之謂靜,按照正確的練法動,就叫做靜,肢體動作的目的是為了修煉元神,而不是為了好看。

“刻刻存心”,是說太極拳要用“心”來練,全憑心意用功夫,用意是長期修煉的重點,太極拳的一切要求包括前四項,都是意,而不是形,同時也是對前四項要求的總結和概括,都要時時刻刻放在心上,用意修煉,意是識神,即透過識神的作用以修煉元神,意久自神。(待續)

頓悟法門的五大心法秘訣: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集解(一)

河北永年縣甘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