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請讓孩子知道,家裡有人等你,有人愛著你,一切都還有希望。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作者 | 妙黛有言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千萬別告訴我爸媽”

在抖音上看到過一個影片,一個小女孩被冤枉偷了同學的手錶,被要求賠40塊錢。

她不敢告訴父母這件事,在家裡的樓下遲遲不敢上去。

一位鄰居老大爺對她說,你來我家吧,我給你40塊錢。她跟著老大爺走進家門,接著就是萬丈深淵。

她被性侵了,還因此懷孕,被學校退學。

就因為40塊錢,她的人生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這個老人縱然是罪不可恕,這裡不作過多的討論。可是女孩做出選擇背後的原因,卻藏著無數心酸。

孩子的思考模式,不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

如果迎來的可能是父母的責罵,諷刺,這無異於被拋棄,被嫌棄。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即使說實話父母也未必會打罵她,可是她卻沒有信任父母的底氣。

也許是曾經類似的經歷,也許是平時不被接納的體驗,讓小女孩猶豫著不敢踏出信任的那一步。

這樣的事情,其實一直在發生著。

無數孩子在面臨著他們認為天大的“挫折”,無數孩子在用力埋藏自己的秘密,無數孩子在生死的邊緣掙扎。

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千萬不能告訴我爸媽”,而不是“我可以求助我爸媽”。

2019年,杭州市江乾區的一個住宅樓發生火災,當時房間裡13歲的小女孩發現冒煙後,怕被父母批評,她選擇關上了門,來到客廳睡覺。

家長聞到異味時,火勢已經燃燒起來,經過救援後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13歲的孩子肯定知道著火的後果,等待事發的那段時間,她的內心也一定十分煎熬。

父母的責罵會激發起孩子內心的羞恥感,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糟糕和不堪的。

在悲傷鬱悶的時候,人會選擇發洩,而在感到羞恥的時候人往往會選擇隱藏。

孩子隱藏起自己的心事,隱藏起那些令自己覺得羞恥的事情,只是為了讓自己“不被責罵”。

長期對父母的失望、不信任,讓孩子把自己包裹起來,寧願自己嘗試“惡果”,寧願被痛苦吞噬,也不願被最親近的人傷害。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我信不過大人”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不跟家長求助,只能用更糟糕的結果來掩蓋現有的錯誤。

南京一位9歲的小男孩,因打碎學校玻璃,怕被家長懲罰,深思熟慮了三天之後,留下遺書便從高樓跳了下去。

“我知道要懲罰,所以我跳樓了”。

還有好多字都不會寫的年齡,因為一塊玻璃,走上了絕路。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孩子對父母的期待,是希望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即使做了錯事,即使捱罵捱打之後,父母依然是愛自己的。

可是,往往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有條件的愛。

孩子考得好,懂事乖巧,就把孩子視如珍寶;

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或者調皮搗蛋做錯事,就表現出“我不喜歡你”的架勢。

《金牌調解》中,有一位30歲的男子事事不順,患上了抑鬱症多次想要自殺。

說到他最放不下的那些事,不是離婚,也不是事業重創,而是小學時候老師打他,打得非常嚴重。

向父母求助的時候,父母還會再打他一頓。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媽媽說,我就覺得一定是他做得不對,要是做得好的話,老師怎麼會批評你。

傷害孩子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夠好”。

遇到事情的時候,孩子心裡非常清楚,這樣的事會讓父母開心,那樣的事會讓父母失望。

父母不知道的話,自己還能維持一個好孩子的形象。

父母一旦知道,可能就是責罵,和“你很糟糕”的暗示,以及日後的歲月裡,一言不合就拿出來翻舊賬的指責。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都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如同大海,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對孩子做到包容與理解。

我們似乎天然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聽話,應該乖巧懂事。

甚至有的父母,會把自己無處發洩的憤怒焦躁,投射到最沒有還擊能力的孩子身上。

在理智上,他們愛孩子保護孩子,可是在潛意識裡,他們卻想要攻擊孩子,控制孩子。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我早就說過這樣不行,活該出事了吧。”

“你看你這個都不會,離開我你什麼都不行吧。”

“這點事都做不好,你將來還能幹什麼?”

這些話經常從父母的口中說出,句句扎心,戳到孩子內心深處不被接納的痛苦。

不管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在孩子眼裡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父母的拋棄對於孩子來說,是某種意義上的死亡。

“拋棄”不一定是行動上的拋棄遺棄,而是心理上,精神上,人格上的自我不再被愛。

孩子為什麼遇到難處不願意跟父母說?

因為沒有人願意和“永遠正確”的人溝通,很多父母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即使是溝通,也是黃曉明式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我有一個朋友,她不管做什麼都是對父母“先斬後奏”。

她寧願事情板上釘釘之後,再去讓父母拎著耳朵罵,也不願意提前說好。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她說,我都可以想象我父母的表情和臺詞,總之就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聽他們的什麼都做不好。

父母與她溝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她放棄自己的想法,聽他們的。

孩子的自我不能實現,又不願意在父母面前當個壞孩子,那就只能做一個“兩面派”:

一面瞞著父母,一面獨自承受著痛苦。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孩子的事,不是小事

我們總覺得,孩子能有什麼煩心事?

生活在這個年代,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他們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就行了,怎麼這點事都做不到?

可實際上,孩子的世界,只是與大人的比例不同。

你搶走了孩子的一個玩具,就像別人搶走了你的一部手機。

你覺得孩子應該雲淡風輕,可實際上,他們內心已經烈火煎熬。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最近,我給女兒讀繪本的過程中,被一個小故事觸動了,繪本的名字叫作《我不敢說,我怕被罵》。

小女孩早上穿褲襪的時候,拽了一下線頭,於是褲襪上的洞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她不敢告訴媽媽,因為媽媽總是叮囑她不要拽線頭。

她只能把褲襪藏起來,換一條新的褲襪。

到了學校後,她一直在想那條褲襪,怕被媽媽發現。

中午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她不喜歡吃的梨,她就放進了書包裡,快到家的時候她想到爸爸對她說水果是我們的好朋友,要多吃水果,她就把梨扔進了垃圾桶,這樣爸爸就不知道她沒吃水果了。

還有她穿媽媽的衣服過家家把衣服尿髒,吃飯的時候不想吃肉偷偷餵狗狗……

這樣的小秘密,都嚥進她的肚子裡,讓她很難受,很痛苦。

這就是一個小孩子的內心,在做錯事的時候,她們也非常煎熬,非常害怕,生怕被發現。

在我們大人看來,不就是一雙襪子,一個梨,一件衣服的事嘛,至於嗎?

而在孩子眼裡,這是天大的事情。

孩子想要從父母這裡獲得情感確認,而父母往往只能給予孩子“是非對錯”的確認。

這個繪本的最後,爸爸媽媽擦乾孩子的眼淚,親吻了她的臉頰,告訴她:

爸爸媽媽有時候會說你,但是你要記得,即使你做錯事,我們依然愛你。這些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揣著心事過完這一天,才是讓我們感到心疼的。

在父母眼裡,孩子的感受比事情的對錯重要,孩子感受到了被接納,他們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寫在最後

在網上看到過一首小詩:

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執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訴你不能去,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備好雨傘。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

第五條街道有小偷,

告訴你,去吧,

回來家裡有飯。

為了40塊錢她被性侵:多少父母親手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恐懼的人?

這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包容和接納,允許孩子做錯事,允許孩子不那麼完美。

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也有給孩子兜底的勇氣。

即使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沒有達到我們的期待,那也沒有關係,誰的青春不迷茫啊,誰也不想永遠當父母的傀儡。

隨著孩子長大,隨著孩子遇到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來越弱。

即便如此,我們也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能夠讓孩子知道,家裡有人等你,有人愛著你,一切都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