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是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改變

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從來不收拾,床上地上到處都是;吃過的食品包裝袋從不扔進垃圾筐裡,隨手塞在各個角落;出門總是丟三落四,每次都要遺失點小東西;作業總是記不住,害得家長老得向其他同學的家長求助;既沒有計劃性,也沒有緊迫感,週末作業總要拖到週日晚上,假期作業總要在開學前突擊;除了打遊戲和看閒書,基本上很難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寫作業時,窗外飛過一隻鳥都能讓他走神……

上面這些現象,在你家娃身上是否存在?是否總是折磨著你的小神經,讓你一次次壓不住你的暴脾氣?其中部分的問題,在我家猴兒子身上也存在,以前我只知道歸因於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晚(前額葉皮層負責抑制興奮和制定計劃,在大腦皮層的各個部分中發育最晚),卻沒有認真地分析,這些問題背後究竟反映了孩子的哪些能力存在不足?為何不同的孩子之間既相似又有不同?如何找到這些欠缺的能力並有意識地培養它們,而不是坐著等待孩子的前額葉皮層發育。

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是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改變

仔細想想,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有時候孩子做不好的事情,我們也做的不怎麼好。比如,娃成天找不到東西,我們是不是也會在家裡拿另一個手機給自己打電話來發現不知扔在哪裡的手機?出門前趴在地上到處找“傻冒車鑰匙”?比如,孩子把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我們面對最難寫的報告、最頭疼的PPT時,是不是也總是遲遲不能動筆?

還有一些時候,我們雖然在一些方面做得比孩子好,但卻在另外一些方面遠遠不如孩子。比如,我們能幫孩子整理好他的物品,但孩子卻能在亂糟糟的屋子裡,迅速找到他需要的東西;比如,我們覺得孩子在一心二用,甚至三用,可他卻在寫作業的同時,聽懂了家裡大人閒聊的內容,還記住了電視播放的劇集情節;比如,我們嚴厲地批評孩子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但孩子卻完全不記仇,沒多會兒就樂呵呵地湊過來找我們起膩了……

我意識到,將孩子的“絕頂聰明”伴隨著“無比混亂”的徵候,簡單地歸咎於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晚,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甚至有可能將缺陷帶入他的成年時代,伴隨他們終身,就像今天我們身上的“拖延症”、“手殘症”、“健忘症”一樣。我們必須找到辦法,對孩子和我們共同存在的“混亂”問題進行科學地定義,精準地分類,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孩子並認識自己。

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是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改變

猴叔在最近的閱讀中瞭解到了這方面的理論,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都屬於一個人執行技能的問題。所謂“執行技能”,是一個神經科學術語,指的是人類執行或完成任務時需要的一些基於大腦的技能。執行技能不是一項單一的技能,而是一整套技能的組合,包括:反應抑制,就是幫助你在寫作業時不會被窗外的一隻鳥或電視機裡的對白帶走注意力的能力;工作記憶,就是在做事時記住各種細節的能力;情緒控制,就是在做事時避免情緒波動,和從負面情緒中恢復過來的能力;保持專注,就是持續關注核心任務的能力;著手做事,就是及時開始,避免拖延的能力;制訂計劃,就是在做事情考慮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主要做什麼其次做什麼的能力;整理,就是將物品按照一定方案分類收斂的能力;時間管理,就是理解時間的重要性,能夠預計一項任務需要花費多長時間的能力;咬定目標不放鬆,就是堅守住任務直至最後完成的能力;靈活性,就是遇到挫折、障礙、環境變化時調整計劃和心態的能力;元認知,就是自我監測和自我評估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執行能力在絕大多數人身上都會呈現一種不均衡的分佈,也就是說,有些能力自然就強,有些能力天生就弱,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也同樣不能以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家人,不能指望孩子每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滿意,讓你省心。猴叔做了一個張成年人的測評量表,發現我自己在11項執行技能中最強的三項是保持專注、工作記憶和著手做事。這確實符合我的特點,無論讀書還是寫推文,都需要很好的專注力和記憶力,並且我沒有拖延症。但我也有三大弱項,分別是:反應抑制、情緒控制和靈活性,這也很準確,我有時候確實是一枚“暴躁的猴叔”。

我又用相應年齡段的量表替猴兒子測了一遍,猴兒子又自己測了一遍,我們倆的結果出奇地一致,說明我對他的瞭解和他的自我認知還是很接近的。猴兒子三大強項是:工作記憶、元認知和靈活性,三大弱項是時間管理、著手做事和保持專注。你發現沒有,在有些方面,我們和孩子會呈現同質化的特點,可以理解為孩子“遺傳”或“傳染”了我們的一些特點,比如我和猴兒子都有工作記憶這個強項。而在另一些方面,大人和孩子可能會呈現互補的情況,也就是大人強的方面,孩子弱,大人不足的方面,孩子反而強。比如我的強項保持專注和著手做事,恰恰都是猴兒子的弱項;而我的弱項靈活性,反而是猴兒子的強項。

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是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改變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話:勤快爸媽養懶娃,懶爸媽養出勤快娃。因為我的著手做事能力很強,我一直充當了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層”,一直在督促他“快點快點”,嘮叨他“抓緊抓緊”,因此他反而在這方面得不到鍛鍊。我在遇到變化時容易沮喪、抱怨,反而孩子更能想得開,能講道理,接受變化。

再深入一步,我和猴兒子發現,其實我們都在用自己較強的執行技能去彌補較弱的執行技能,也就是說這11項技能相互之間也是有互補性的。比如猴兒子雖然在整理技能上存在不足,但卻有很強的工作記憶,這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能在亂糟糟的屋子裡,迅速找到他需要的東西的能力,從不認真記錄作業卻能憑腦子記下來的能力。

工作記憶差的人怎麼辦呢?也有辦法,可以用制訂計劃或整理來彌補。比如你總忘了手機放在哪裡,就可以有意識地設定一個下次出門時間的鬧鐘,這樣在你需要找手機時,它自己就會響起來。或者你可以在經常放手機的幾個地方設立停機坪:臥室停機坪、客廳停機坪、廚房停機坪、衛生間停機坪,不論手機帶到哪裡,手邊總有一個固定放置手機的地方。

猴叔的反應抑制比較差,容易受各種外界刺激的干擾,我就在用保持專注的能力來彌補。我一般不會在家裡寫作,因為家裡吸引我的事情太多了。我更喜歡帶著膝上型電腦找一個咖啡廳,給自己限定一個時間段,沉下心來一氣呵成地寫完一篇文章。同樣還可以用整理還彌補反映抑制,那就是給自己先收拾出一個乾乾淨淨的工作環境,書桌上除了參考書和膝上型電腦什麼都沒有,最大程度地減少刺激的來源。

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是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改變

經過共同的學習和思考,我和猴兒子一起認識了“執行技能”。這讓我和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回到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上,你有你的不足,我有我的問題,同時你有你的強項,我有我的優勢。這樣就讓我們大人放下了對孩子“混亂”的各種表現的焦慮,同時也扭轉了單方面指責孩子、管理孩子的不平等態勢。當我們和孩子全面地認識了彼此的優勢與不足時,我們就能冷靜客觀地看待各自身上的毛病,一起想辦法來改進,找工具來實踐,定規則來執行,並互相提醒,互相監督。我想,這是解開孩子“聰明且混亂”這個親子關係死結的正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