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昨天下午,乘聯會公佈了最新的乘用車銷量資料,11月乘用車零售量為181。6萬輛,同比下降了12。7%,相較2019年11月也下降了6%。

儘管整體銷量不景氣,但自主品牌廠商11月整體表現令人矚目,在國內汽車零售量中的市場份額達到了46。3%,同比增長6。9%,在銷量前十強中,上汽乘用車、奇瑞和比亞迪的表現最為亮眼。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出口標兵:上汽乘用車、奇瑞

汽車出口成為了11月份少數實現銷量大增的板塊,整車與CKD散件組裝乘用車的出口量達到了17萬輛,同比增長79%。

自主品牌中,出口量最高的兩家車企依然是上汽乘用車和奇瑞。

根據官方釋出的資料,11月上汽乘用車的出口量超過了4。9萬輛,同比增長了62%,1-11月出口總量達24。5萬輛,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出口總銷量,穩坐中國汽車出口冠軍寶座。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上汽乘用車在國內市場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

榮威 RX5系列銷量接近1。5萬輛,在中保研碰撞中取得MPV唯一“7G”評價的榮威iMAX8則在上市一週年之際完成了2。3萬輛的佳績,成為20萬元以上級別MPV銷量前五,新能源板塊,上汽乘用車完成了1。2萬輛的不錯成績。

在國內和海外市場一齊發力下,上汽乘用車11月的總批發量突破了10萬輛,同比增幅達到22。4%。

隨著MG ONE、全新榮威RX5 MAX、榮威RX5 eMAX等熱門新車的陸續上市,預計上汽乘用車的銷量接下來還會繼續保持高漲態勢。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奇瑞的表現與上汽乘用車很相似,同樣呈現出海外、國內、新能源銷量齊頭並進的態勢。

目前,奇瑞11月詳細銷量尚未公佈,具體的出口量還無從得知,但從乘聯會公佈的國內零售量和廠商批發量2萬輛以上的差額不難推測,奇瑞11月份的出口量預計會繼續保持在10月份2。5萬輛的水準,今年前11個月出口量有望突破23。5萬輛,距離上汽乘用車僅一步之遙。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強勁的出口表現與奇瑞瑞虎7、瑞虎8、星途凌雲等車型在海外市場的快速落子和強勢表現直接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在海外市場已經成功擺脫中國品牌長期的低端形象,不久前在俄羅斯上市的星途攬月起售價已超過26萬人民幣上,頂配車型超過30萬人民幣,比國內高出了30%以上。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在國內市場,奇瑞瑞虎8、瑞虎5x、捷途品牌、星途品牌在全新一代2。0T發動機、顯著提升的設計水準以及一系列前沿智慧化技術的加持下,市場份額都在實現快速提升,新能源車型也完成了1。4萬輛的銷量,最終幫助奇瑞今年11月再次以超過10萬輛的銷量和10%以上的同比增幅闖入批發量排行榜前10名。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隨著未來在燃油發動機、汽車平臺化、混動技術領域的持續發力以及OMODA 5等全新車型的推出,奇瑞的銷量有望取得進一步的突破。

比亞迪站上新能源風口

在新能源板塊,比亞迪的銷量毫無疑問是最引人關注的。

11月份,比亞迪零售量達到了9。7萬輛,同比增幅高達81。9%,在所有汽車廠商中排名第五,這也創造了近10年來比亞迪月銷量排名的新高。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比亞迪的逆勢大漲首先要歸功於“天時”。

1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37。8萬輛,同比增長122。3%,環比增長19。8%,1-11月新能源車零售251。4萬輛,同比增長178。3%。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成熟,消費者對新能源車逐漸認同讓比亞迪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多年的“地利”與“人和”終於有機會大放異彩。

在混動領域,比亞迪憑藉出色的DM-i技術引發天量關注,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掀起了混合動力技術在國內的普及浪潮,秦PLUS DM-i、宋PLUS DM-i都是一車難求。

比亞迪成最大黑馬 11月這三家自主品牌為何能逆勢大漲?

這一點從比亞迪的批發量資料也能看出來,11月份的批發量僅比零售量多出1000臺,基本沒有新增庫存產生。

純電動領域,比亞迪同樣憑藉安全性極高的刀片電池和e平臺打造出了漢EV、海豚等多個爆款車型。

按照比亞迪釋出的資料,11月份DM混動車型銷量約為4。4萬輛,EV純電車型銷量約4。6萬輛,燃油車銷量佔比已經不足8%。

可以說比亞迪在傳統車企中已率先完成新能源轉型,而隨著產能的持續提升和晶片供應情況的緩解,未來比亞迪月銷量持續保持在10萬輛以上將絲毫不令人意外。

總結

這三家自主品牌車企能夠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下完成“逆襲”,相同特徵就是在技術研發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包括上汽乘用車在智慧化領域的積累,比亞迪爐火純青的混動、電池技術,奇瑞在發動機、底盤和平臺化技術方面的多年沉澱等等。

不難推斷,在愈發複雜,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技術研發實力未來將會成為決定企業勝敗以及能否順利完成品牌向上的關鍵因素,而那些提前做好準備的車企無論是在國內主場、全球市場還是新能源車市場都會活的越來越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