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話稱之客語,又稱“厓話”,客家人暱稱為“阿姆話”。

客家人之所以成為漢族的一個獨立民系,說客家話是其重要特徵之一。客家人以“寧賣祖宗田,毋賣祖宗言”為家訓,足見對母語的重視。客家話的形成,有它本身的歷史和地緣條件。

客家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唐末至宋、元、明,客家先民先後進入贛南、閩西、粵東休養生息,經若干代的承傳,孕育出以中州古語在江淮地區發展形成的江淮官話為基礎的客家話,也同時形成了客家民系。在漢語各大方言裡,因遷徙而形成新的方言,客家話是最典型的例子。

南遷漢人進入江淮或客家先民行至湘贛閩粵,都還擁有中原文化的優勢,同化當地語言或方言是主流,接受影響是支流,因此成型的客家話儘管分佈極廣,但內部一致性極大,各地客家人不會出現交際上的困難。又因粵東的梅縣(現梅州市城區)是清代以來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其後許多客家人又是從這裡遷往別地及東南亞一帶,梅縣話很自然成了客家話的代表,是各地客家人普遍認同的客家話標準語。

客家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客家先民在東晉、南朝至隋唐的600年間,使中原官話在古代吳楚方言領域站穩腳跟,並有所創新發展。他們和南方士民一起造就了北方官話的一個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話。這是對漢語發展的貢獻,也是客家方言的直接源頭。

客家先民唐末再度南遷,開始同湘、贛、閩、粵諸南方方言的交往接觸,吸收沿路南方方言的一些語料,為己所用。及至在閩粵贛三角地帶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經歷相仿的族群,相互提攜,圖存發展,這便形成一種共同的語言。漢語一個新的重要方言客家話。

之後,客家話一方面遵循語言內部規律自身發展,另一方面在同鄰近方言、外族語言接觸交往中相互影響而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