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耕女織”——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理想帝國

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平生讀書不多,最喜歡的是《道德經》,尤其是關於“小國寡民”的那一段。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打出的響亮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在他的理想中,一個完美的理想帝國應該就是無貧無富、男耕女織的小農社會。

“男耕女織”——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理想帝國

明太祖朱元璋

為了建設這個“人間桃花源”,朱元璋建國後,逐漸剪滅了天下豪族,然後在耕和織兩個產業上進行了重大的變革。他推行了一場重大的土地革命,基本消滅了大地主階層,形成了一個以小自耕農為主的農耕經濟社會。

在中國社會經濟歷史上,有兩種植物徹底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一是宋代的水稻,二是明代的棉花。

“男耕女織”——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理想帝國

古代家庭綿織手工作坊

棉花是一種外來植物,原產於印度。宋末元初的時候,棉花已經在南方地區得到了一定面積的普及,松江府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的婦女黃道婆,她改革研製的紡織技術得到了重大突破。朱元璋建國以後,大力推廣棉花種植,他的一系列政策推行,不僅使荒廢的土地被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糧食產量也大大增加,這也為綿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和條件。

棉花的種植和棉紡技術的革新,徹底改變了中國人以絲綢和麻布為主的穿著傳統,服裝產量為之大增,棉紡織業迅速成為當時社會第一大手工製造業。明代的這場棉花革命,如同之前的宋代水稻革命一樣,再一次刺激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明史?食貨志》中記載:“宇內富庶,賦人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稟蓄積甚豐”。

“男耕女織”——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理想帝國

糧食是百姓安居、國家穩定的根本

如果將明代棉紡織業的發展,放到世界經濟史中去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看出,發生於歐洲的工業革命,其實也是以紡織業為啟動點,而它最終引爆了機械技術的革命性創新,同時帶來了社會組織的顛覆性變革,最終誕生了資本主義,從而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方向。

“男耕女織”——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理想帝國

古代紡織機

而朱元璋推行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一戶一織”,這種家庭手工紡織與規模化的工廠生產相比,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幾乎沒有勞動成本的支出,男女老少都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單獨操作。在這種生產模式的競爭下,規模化的手工業工場當然就沒有任何生存的空間了。也正是因為手工棉紡織業興盛的原因,在中國就沒有產生工業革命的根源,十分完美地符合了朱元璋最渴求和推崇的“男耕女織”的理想社會,同時也保持了低效率前提下的社會穩定結構。

對農業文明狀態下的民生而言,最重要的內需產品只有兩個,一個是吃,一個是穿。而水稻和棉花的引進和推廣,在“耕”和“織”兩大領域分別解決了技術上的問題,同時也創造了閉關鎖國的必要條件。

“男耕女織”——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理想帝國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懂得百姓的疾苦

明代的棉花革命,是中國農業經濟的最後一次革命,也是小農經濟興盛的關鍵性因素,它將古典的中國經濟推拱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並終止於此。從此之後,在長達400年的漫長時間裡,中國也就成為了一個緩慢進步、超穩定的小農社會,一個與世界“公轉”無關,相對獨立“自轉”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