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三伏天,按理說此時正是天地間陽氣最足之時,為啥陽氣就弱了呢?這是針對我們身體而言,外界的陽氣雖足,但沒補進去始終不是自己的,況且夏季我們的陽氣是往外散的,全都浮於體表,內部的五臟腑其實比以往還要虛,如果此時再做傷陽氣的事兒,那身體就會越來越虛,為以後的健康埋下隱患。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這3件傷陽氣的事兒,在三伏40天裡可千萬別再做了!

1。 三伏天,不宜吃冷飲

這裡的冷飲,不光是雪糕、飲料,還有寒涼的瓜果,也得少吃。

夏日炎炎,氣血在體表,體內虧空,這時候再用涼的冷的一激,本就虛弱的脾胃還得調動為數不多的陽氣,來焐熱這些,時間一長,脾胃陽氣漸漸不足,運化無力,溼氣寒氣就留在了脾胃中焦,身上溼多又陽氣不足,肚皮摸上去就總是涼涼的。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而且身體為了禦寒,就會有很多脂肪過來,所以越吃涼的不光脾胃虛陽氣弱,小肚子也越來越大,甩也甩不掉。所以夏季反而應該吃一些溫陽的食物,幫助彌補我們體內的虛,護住陽氣,固本培元。

夏季養陽,推薦一種我們平時做菜經常用到的輔料,姜。都聽過冬吃蘿蔔夏吃薑吧,夏季吃薑享安康,這可不是空穴來風,姜性溫熱,為溫陽之物,又辛辣,用它來驅散脾胃內的寒氣再適合不過了,《藥性類明》也曾寫道,“生薑去溼,只是溫中益脾胃,脾胃之氣溫和健運,則溼氣自去矣。”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每天吃適量的姜不僅能提升人的陽氣,還能達到溫胃散寒的效果,特別是女性朋友,夏季體質容易陽虛氣虛,身體很寒,多吃點姜就最適合不過了。

2。 夏天,不宜見溼不排

自打入了梅雨季,這天就跟漏了一樣,天天下雨,渾身膩乎乎溼噠噠,而且身上又開始過敏了,起的紅色的硬疙瘩,一開始還以為是蚊子包,後來才發覺,這是因為環境太潮溼,加上體內的溼氣太重,一來二去的,溼毒就只能這樣發出來了。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體內溼氣過重,也會消耗我們體內的陽氣,打個比方,我們洗過的衣服,要靠外面太陽來曬乾,如果一直都像現在一樣陰天下雨的,衣服曬個一星期都不幹,甚至還會餿,所以祛溼氣還是會靠陽。

溼氣越多,耗損的陽氣也越多,我們也就會感覺越來越累越來越虛。祛溼,首先就得把脾胃能力給加強,讓它的運化水溼能力跟上,這樣我們體內的溼氣才能順利被代謝出來。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夏季,尤其是最近環境也溼的情況,可以試試這道四神湯,相傳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因為受不住江南潮溼的氣候,身邊大臣紛紛病倒,當地的一位和尚提供的方子,有很好的祛溼效果。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由蓮子、茯苓、懷山藥、芡實四種食材燉煮而成,上述材料各15~20克混合,加水1500毫升,先浸泡1個小時;第一遍大火燒開,小火煮煮20分鐘,然後將湯液倒進碗裡;用同樣的方法煎煮第二遍;將兩次湯水混合均勻,早晚分兩次空腹溫服。

喜歡吃葷的,可以加點豬肚進去同時燉,這個看個人口味。山藥以補虛為長;茯苓以去溼為長;芡實有化溼之功,又能清熱,因為溼久會化熱,變成溼熱;蓮子養心安神為首功。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3。 夏天,中午別折騰

夏天午覺很重要,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養護陽氣的方法,因為我們的起居作息與四時陰陽、晝夜變化息息相關,在中午11點~1點期間,陽氣最盛,陰氣衰弱,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陽”的時候,午睡就像是充電,幫助我們養精蓄銳,充分調養陽氣。

《黃帝內經》中早就有關於睡“子午覺”的記載,“子時大睡,午時小憩”也歷來被古人奉為養生法則。

入伏後,陽氣越來越弱,這3件事請你不要再做!

也有很多人發現午睡後,疲勞沒減,反而還腰痠背痛,這是睡姿勢不對,睡眠時不要對著電風扇或是冷氣吹,不然容易頭疼和腹瀉。以及很多上班族,午睡只能是趴在桌子上打盹,這樣的睡姿會使臟器“窩著”,睡醒就容易腰痠背痛,午休如果沒有平躺的條件,也可以靠在椅子上睡,比趴著好,而且睡眠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這樣下午就能精神滿滿啦。

三伏天裡,記得規避這三件小事,就能養護好我們的陽氣,身體也會舒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