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茶技術及茶型別的變化和發展

製茶技術及茶型別的變化和發展

製茶技術發展

商周

茶葉主要用於藥用,也被用供喪事之用

咀嚼鮮葉,生煮羹飲

春秋

正式把茶葉作為祭祀用

曬乾收藏

三國

祭祀;從單純的解毒、食用發展到飲用

製茶工藝萌芽,簡單成餅

春秋到兩晉時期,茶以軍需為重

漢代

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定精神,夜裡飲茶可以驅睡

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採製、傳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唐朝

茶葉開始走入民間,興起飲茶之風,飲茶的人遍及全國。

蒸青團餅茶為主

宋朝

團餅茶的製作力求精益求精,製茶技術又發展很快

蒸青散茶葉生產出現;

宋朝末年發明散茶製法,散茶得到進一步發展,有取代團餅茶之勢

元朝

團餅茶漸次淘汰,散茶則大為發展,末年時又由“蒸菁法”改為“炒菁法”製茶

炒青散茶出現(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幹)

出現了機械製茶;

製茶技術及茶型別的變化和發展

明代

朱元璋詔令“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為現代製茶工藝的發展奠立良好基礎。

採摘細嫩芽葉製造散茶已是大勢所趨

炒菁綠茶流行普及,帶動了其他茶類發展,由此出現了黃茶、黑茶、花茶。

清代

建立了普洱貢茶茶廠

團茶、散茶、茶膏、磚茶、沱茶(1902)、金瓜貢茶、

出現了紅茶、白茶、烏龍茶的製法,至此我國的六大茶類全部完成

製茶技術及茶型別的變化和發展

古宮清朝貢品萬壽龍團普洱茶複製品

茶型別的發展變化

茶型別

:普洱號級茶

發展時間:1733一1949

期間事件:1733年,清朝第一個茶號同興號茶莊在普洱府成立,普洱府是1729年成立

茶特點:大多采用易武地區的古樹茶進行製作,在清朝年間是作為貢茶給皇帝飲用;量少,質優。

以石模和木模為壓制工具。散裝形普洱茶已逐漸退出主導地位,而團茶和餅茶開始主導產品形態。商標品牌標識開始強烈凸顯

茶型別

:印級茶

發展時間:1950-1972

期間事件:1951年後,由於國家政策,消滅了這些小作坊私人商號,進入公司合營階段。印記茶是用機械壓制加工

茶特點:1950年~1968年:“印級茶品”包裝紙上“茶”字以不同顏色標示,紅印為第一批,綠印為第二批,黃印為第三批。

茶型別

:七子餅茶

發展時間:1972年一1989年

期間事件:

茶特點:包裝不再印上“中國茶葉公司”字號,改由各茶廠自行生產,統稱“雲南七子餅”,如:雪印青餅,73青餅,大口中小綠印,小黃印等

茶型別:諸多型別

發展時間:1990年—至今

期間事件:2007年普洱茶市場遭遇的“滑鐵盧”給市場帶來了重創,經過了2008-2009年的調整期,普洱茶市場開始復甦,進入了後半段,便是“

古樹純料普洱茶

”概念的興起,大概從2010年到至今。

茶特點:中國文化復興和消費升級趨勢下,誕生了諸多型別的普洱茶。除了七子餅茶、印級茶等,具有的代表性的還有柑普茶、小罐茶

製茶技術及茶型別的變化和發展

更多茶知識,請關注公眾號:聖人學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