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只限於貴族階級,直到科舉制度開始出現,教育才開始進入平民階級的視野中。

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皇家教育一直是最高等教育方式的代名詞,

最博學的名士帝師與最廣泛的各類知識全都服務於當時最高規格的教育標準。

在某種程度上,皇家教育是當時國家政治緊密相連的,賢明君王的誕生也離不開皇家教育從小耳濡目染的薰陶。因此皇家教育本應成為統治者培養接班人的重點,

但在唐代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皇家教育在這一歷史時期的頹勢盡顯,加速了唐王朝的瓦解,

以下將以時間順序簡要總結唐代皇家教育的優劣。

古代皇家教育狀況

帝師是指皇帝或者是皇太子的老師,在地位上尤為崇高,統治者也對其尊敬有加。帝師肩負著教導君王學習歷史文化、進行國家治理的重要使命。

“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莊子·在宥》中記載著:“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是關於“帝師”最早的記載,可見帝師的歷史由來已久。

進入封建專制社會後,隨著統治者權力的進一步擴大,帝師開始在國家在政治中發揮了越來越來的的作用。

1.漢代君王對帝師的重視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張良以平民的身份成為帝師,被封為萬戶侯,成為了位高權重的國家重臣,這是當時統治者對帝師這一職位給予的一貫待遇。

帝師的俸祿與地位上的崇高,也推動了士人對這一職位的嚮往,帝師由德才兼備的各路名士來擔任,君王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國家支柱。因此作為君王之師的帝師對於國家政治上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下,全國奉行以孔子為師的思想觀念,國家對於老師普遍抱以尊重與崇敬的態度,掀起了一股樂學、愛學的儒家文化風氣。

“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教師自先秦開始就肩負著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對其本身才學與品德的要求是極高的,因此教師在當時也獲得了與之相當的權勢與地位。有德有才者方可為師,無德無才之人即使位高權重也無法擔任教師的職位。

作為一國之師的帝師更是能夠深刻影響到皇帝的治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興衰。

2.唐代帝師地位的急速衰落

到了唐代,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早已不復當年,儒釋道三家思想相互制衡、缺一不可。

尊師重道的儒家思想雖然仍舊存在,但帝師的地位已經開始走下神壇,地位與權力往往是有名無實,其作用相比前代受到極大削弱。

韓愈也曾發出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嘆。

唐代教師中處於最高位的帝師所享有的俸祿與權力大幅度下降,皇家教育的整體在師資上的重視程度也大不如前。

加之唐代皇家教育的內容經史書法為主,以培養其溫馴乖巧的品性,不涉及具體的國家治理和政治統治,

即位後對於國家事務的處理上常常手忙腳亂,皇家教育的功能在這一時期嚴重缺失。

“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唐代“六學二館”的中央官學制度

在科舉制度之下,與各種地方學府相對的,唐代形成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合稱“六學”的中央最高學府,之中的學生主要是官員的後代,另外還有與之相似的“二館”——弘文館與崇文館,作為皇室直屬的教育官署。

二者在唐代彌補了皇室子弟教育上的不足,發揮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但觀其本質依然是存在著形式大於功用的現象。

1.武德年間設立的弘文館

弘文館一開始被稱為修文館,最早設置於唐高宗李淵時期,

《新唐書》中記載:“聚書二十餘萬卷。置學士,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時,得與參議。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設館主一人,總領館務。學生數十名,皆選皇族貴戚及高階京官子弟,師事學士受經史書法。”

弘文館的作用在貞觀年間得到充分體現,大量的文學之時受到招納,他們有的擅長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有的善於寫詩撰文推進文化發展,也有的專於撰寫史書總結前代經驗,成為李世民統治時期貞觀盛世形成過程中功不可沒的“智囊團”。

“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弘文館的學士除編輯、校正圖書之外,還有負責教授學生的重要人物,這裡的學生全部都是皇親國戚及高官子弟。

弘文館的教育水平決定著唐朝未來整體官員隊伍的優劣,在武周時期弘文館的作用受到極大制約,逐漸流於形式,其後也未能再復貞觀年間的輝煌。

2.貞觀盛世開設的崇文館

崇文館又名崇賢館,在貞觀十三年所設立,與弘文館的功能有著多方面的共同之處。

《新唐書》中記載:“太宗設太子學館,名‘崇賢館',隸屬東宮。該館掌東宮經籍圖書,教授諸生,課試舉送,如弘文館。”

與弘文館一樣,崇文館只有數十名學生,此外,也是宮內秘籍圖書校理之處,是一個大型的皇家圖書館。

“二館”的設立本是為填補皇家教育上的不足之處

,但只要進入以上二館,這些皇室子弟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他們開始輕賤老師,社會的從師之風日下。

韓愈的《師說》就曾批判過這種“恥學於師”的陋習,但這種惡習在唐朝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貴族教育起到的作用從唐朝的全部歷史來看是極為有限的,二館的主要功能還表現在編纂與整理圖書上。

“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皇家教育上的弊端造成的政治混亂

唐代皇家教育帶來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在唐朝的興衰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種失敗在盛世景象的掩蓋下沒能顯露出來,到了亂世才暴露在人們面前,也影響到了後世統治者對皇家教育的極力重視。

1.皇室教育體制與現實的脫節

唐代的皇家教育中出現了一種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的罕見現象,緣於負責教授的學士地位相比前代大大下降,不再成為真正有學之士的首選,加之學士還擔任校撰典籍的任務,對於皇室子弟的教育往往採取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尊師重道的傳統僅僅只能浮於表面。

在唐太宗之後,唐朝的許多皇帝都存在著崇文尚武的傾向,與唐太宗的重文思想相去甚遠。

崇文館、弘文館中的學生不以學業成績為晉升標準,依仗著父輩的權勢無論如何都能得到平民可望不可即的美差。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並無實際才能,而老師對此無能為力,地位、權力、觀念的變化造成了教師對皇室子弟的影響微乎其微。

“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為防止宗室謀反,唐玄宗時期對宗室子弟進行了全方位的監控與管制,教育也被嚴格地進行規定,不經過完善而系統的教育過程,也就無法發揮原有的功能。

皇帝與宗室之間的隔離,導致皇室出現了無人可用的局面,強行任用反而引發了更大的矛盾,使得整個國家愈發的動盪、衰弱。

皇室子弟對如何治國齊家一竅不通,當地方發生動亂時,中央政府常常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不能組織其有效的遏制與鎮壓,政治能力的低下催化了中央集權的不穩定,唐朝後期戰亂始終不能得到有效的緩解。

唐代對於皇家教育的輕視,成為了壓倒唐王朝這艘大船的最後一根稻草,這種教育體制無疑是失敗的。

2.唐代皇家教育對後世的影響

唐代對於皇家教育上的輕視直接影響了宋代的治國綱領,

形成於與唐代截然不同的皇家教育理念,崇文抑武的傾向同樣體現在國家政治活動的每個方面。

對於儒家思想的全面接納在宋、明、清三代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再次被置於國家統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經典也成為後來歷代統治者奉行的治國寶典,尊師重道的觀念再次成為主流,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潛移默化的發揮著長久作用。

“崇文館裡丹霜後,無限紅梨憶校書”:聊聊唐代的皇家教育

總結

唐代的繁華毋庸置疑的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為中華民族的歷史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盛世的光輝只是一時的,盛世局面之所以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既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是諸多看似不起眼的偶然因素共同促成的。

皇家教育的失敗只是唐王朝這艘巨輪之下的冰山一角,但仍能看出唐朝在教育體制上的不健全,甚至可以延伸到政治體制的不完善,

這種漏洞使得旁人有機可乘,長時間堆疊起來的頑疾早已無法一鼓作氣的進行整治,也就加速了唐朝滅亡的程序。

在歷史的洗禮下流傳下來的往往都是淨化,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

國家對教育重視的程度也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皇家教育作為封建時期面向統治階級的最高等教育形式,在唐代被統治者所忽視,最終自食惡果,

由此也引起了後世對於教育功能的激發以及尊師重道思想的重視。

參考文獻:

《論唐代皇家教育失敗的原因及影響》

《唐代宗室教育問題研究》

《論唐代公主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