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新紀元的秦始皇

秦王嬴政實現了一統天下,要立即解決的有四個問題,稱號、政體、政令和人事安排。

開闢新紀元的秦始皇

經過一番爭論,最後秦王嬴政確認:六國都用王自稱,再用王號是為不尊,所以改稱為帝。為了能在稱號上超過先人,三皇和五帝的功業在夏禹、商湯、周武王之上,而始皇認為秦的功業德兼三皇、業過五帝,所以各取一字,以皇帝為自己的稱號。

又考慮到過去的古制,是後任為前任諡號,所以多是子議父,臣議君,始皇認為這屬於非禮,所以今後不用後任為前任諡號,從秦王嬴政開始叫始皇帝,以後稱二世,三世,乃至千秋萬世。於是,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自己稱秦始皇。

開闢新紀元的秦始皇

為在稱謂上體現獨尊,皇帝自稱為“朕”,臣下稱皇帝為“陛下”。

又讓能工巧匠把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刻在“和氏之璧”上,稱做“傳國玉璽”。是皇權的象徵。

以五行相生相剋推理,周朝屬火,佔火德。那麼秦能滅周,是佔了水運,因為水能克火。應占水德。水於五色對應為黑色,於數字對應為六,所以秦的國色為黑色,衣帽旌旗都用黑色;吉利數為六,器物尺寸以六為吉。

“正”和“政”兩字同音,皇帝名諱不可侵犯,百官百姓不能用“政”字。周朝是以十一月為正月,為佔先機,秦改為以十月為正月,但為避皇帝名諱,不能發“正”的音,改發“徵”的音。

開闢新紀元的秦始皇

尉繚看到這一切,原來的秦王已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勃發向上變得妄自尊大,秦國將會由盛轉衰,找了個機會帶著弟子王敖不辭而別,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去處。

尉繚的出走,帶來了新的問題,新的國家採用什麼政體?

因為尉繚走了,始皇問群臣這是為什麼?有人就胡謅說尉繚自認為功大,應該分封個大邑,看您遲遲沒動作,生氣走了。

這時的始皇已不是當年聽說尉繚走了就派人四處追尋的時候了,而是由尉繚的走引發了還用不用分封制的討論。

丞相王綰的意見:新佔領的地區遠近不等,應該從皇族近親中封王去分別鎮守。廷尉李斯不同意,他認為周代分封制封的多是同姓王,但仍免不了後來的互相仇殺,還是應該設定郡、縣代中央管理地方,郡縣的官員由中央任命,對中央負責,這樣便於集權統治。至於王公貴族的封賞可以由封地改為賞物或賞職。經過一番爭論,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不再實行分封制,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確立了。

開闢新紀元的秦始皇

始皇下令,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以後陸續增加到四十六郡)由中央派郡守、郡尉、郡監,代表中央行使對郡的管理權。郡下設縣,全國有一千多個縣。

因北部有少數民族遊牧部落侵擾之患,所以漁陽郡和上谷郡幅員小些,為的是便於設鎮戍守。南方水鄉地廣人稀,所以九江、會稽等郡幅員大些。這一切都出自李斯之手。

解決和實施政體的重大歷史性變革,李斯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始皇用李斯為丞相,取代了王綰。同時用趙高為郎中令,有大功的將軍們:王賁、蒙武封萬戶,其他的封了千戶或數千戶,各有封賞和晉爵。

李斯上任後,貫徹始皇的意圖,收天下的兵器聚在咸陽統一銷融,鑄成鍾和懸鐘的鐘架,又建金人十二座,每座重一千石,放置在秦宮中,象徵天下從此太平,不興甲兵,這麼做也是為了防止六國舊貴族作亂。

遷全國十二萬戶富人來咸陽居住,以壯京城之富。

開闢新紀元的秦始皇

把各代先祖的陵廟、章臺宮、上林苑都設定在渭水南岸地區。而每滅掉一個諸侯國,都繪出它的宮室圖形,在渭水北岸仿建作為離宮。六所離宮之間以天橋和環行的長廊連線,把從各諸侯國擄來的美人、鐘鼓,都安置在各離宮中。另造工程浩繁、富麗宏偉的阿房宮。

為保證政令的統一和暢通,由李斯主持,在全國統一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車輛規格,統一了禮制。在全國修建驛道。

此時秦的版圖東到大海和朝鮮,西到臨洮(今甘肅省臨洮縣)、羌中(四川西部),南邊到達北向戶(約現在的中越邊境),北方據守黃河為關塞,連及陽山和遼東。

殘破的舊制度結束了,新興的封建帝國興起了,伴隨著殺戮和血腥,也體現了智慧和正義,無論有多少錯失,都抹殺不了推進歷史進步的主流;無論有多少罵聲,都抵毀不了開創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偉大;無論有多少羈絆,都阻止不了中華民族走向統一走向強盛的腳步。

開闢新紀元的秦始皇

歷史是公正的,拿著尺子的人卻都想用自己的標準去量度,所以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但任何人和事,其歷史價值是真實存在的。

看戲的和評戲的,因為不是演員永遠無法全面地認識、深刻地理解和公正地評價舞臺上的“演員”,尤其是那些“戲”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