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為何寧願凍死,也不挖掘地窖禦寒?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詩句可謂道盡一切。

古代窮人挖地窖禦寒,很多時候會出現求生不得反遭其害的情況。古代窮人於冰天雪地中慘遭凍死,主要因為食物短缺。

古代窮人為何寧願凍死,也不挖掘地窖禦寒?

藏酒地窖

古代窮人挖地窖禦寒,弊大於利,往往會加速死亡。

地窖利用土壤傳遞熱量慢的特性而建成,冬暖夏涼,主要用於貯藏食物、酒類等。北魏《齊民要術》記載:“地窖著酒,令酒土氣。”

而地窖不科學的建造與居住,很可能發生意外。

1。地窖的建造有其講究,並不是在地上簡單的挖個洞。

地下工程較為複雜,建造與使用時稍有不慎就有坍塌的風險。

一般都由經驗豐富的人員進行主持建造。古代窮人並不都有這種能力,隨意挖掘地窖併入住,風險有些大。

2。建造地窖也要勘察地下土質、水質等情況,

並因地制宜解決防水、防潮、通風等問題。

陰暗潮溼的地方,細菌滋生、蟲害氾濫,人長期居於此間,很容易患多種疾病。密閉空間裡的空氣慢慢變得少氧混濁,人很容易窒息甚至中毒而亡。

3。地窖並不是隨意建造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是古代社會至關重要的生產資料,百姓賴以生存,很多百姓或因地主豪強的土地兼併,或因扛不過天災而失去土地,淪為窮人乞丐。

地主豪強豈能放任窮人們肆意挖掘地窖,破壞土地。

而古代遠離文明的荒郊野外大多沒有開發,環境險惡,蟲獸橫行。許多朝代允許百姓持有部分武器,既為防賊寇,也為防野獸。窮人到荒郊野外住山洞或挖掘地窖,生存的可能更小。所以窮人一般都湧向人口密集地求生。

4。

窮人其實不用挖掘地窖,也有避寒之地。

古代無家可歸的窮人乞丐一般棲身於橋洞、廢宅、寺廟、義莊、街頭屋簷下等地。而且各朝代為了穩定統治,對窮人乞丐都有善待政策,如唐代設立病坊收治貧困交加的人,宋朝施行“居養法”與“惠養乞丐法”保障喪失生存能力的人,清朝設定“雞毛房”以接濟乞丐等。

窮人有現成的容身禦寒之地,又何必去幹挖掘地窖這種存在風險的體力活。

古代窮人為何寧願凍死,也不挖掘地窖禦寒?

對窮人而言,食物短缺才是更為致命的問題。

古人其實有很強的抗寒能力,沒有空調暖氣等,甚至利用棉花禦寒也是從宋朝廣泛開始的。

常言飢寒交迫,相比容身之地禦寒,食物禦寒更為重要。

古代經常發生天災人禍,產生大量窮人難民。有時時間並非冬天,這時他們不用考慮禦寒的問題,但他們也會放棄房屋前往其它富庶之地,只為了食物。

窮人抵禦寒冷,容身之地是外部措施,食物是更為重要的內部措施。比如,人們在天冷的早晨洗澡,即使房屋密閉熱水加身,也會感到寒冷。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熱量很少。

而我們吃完飯後會感到很熱,元氣滿滿。一是熱乎的飯菜把熱量傳遞給了我們;二是人體對攝入的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及代謝轉化,其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經過體內氧化釋放大量的熱能,從而保持體溫。

所以,很多人於寒冷的冬天喜歡吃頓愜意的火鍋。

古代窮人為何寧願凍死,也不挖掘地窖禦寒?

綜上所述,古代窮人挖掘地窖以避寒的弊端較多,並不可取。他們前往富庶之地,獲得食物住地的機率更大,更容易存活。窮人的命運不禁令人憐憫唏噓。

因此,我們更要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如珍惜糧食、水資源等。也可以力所能及幫助他人,如捐贈舊衣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