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用心去讀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中國人歷史中的英雄人物,他們都是有一些相似的特點。在他們的身上我們都能發現閃閃發光的耀眼之處,這是他們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就像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一樣,他在剛出山的時候就一直以傳奇英雄管仲和樂毅自比。但是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這兩本書之後,我們會發現真正史料之中所描繪的諸葛亮明明更像漢朝初年的蕭何,可為什麼諸葛亮卻看不清自己的定位呢?

諸葛亮的粉絲價值觀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在今天中國這個圈子之中,形成了許多名人效應與粉絲價值觀,這不僅僅是當代中國已經出現,其實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有了苗頭。諸葛亮這個被我們譽為智慧化身的人,在自己少年時期也曾經崇拜過許多人春秋時代的傳奇人物,管仲和燕國的樂毅就是諸葛亮心目之中的頭號粉絲。

粉絲價值觀通常是一種普通人對於英雄或者傳奇人物的崇拜,通常是用來形容一個群體和所向他做的一些事情。擁有粉絲價值觀的人通常會向自己的偶像看齊,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未來規劃價值理念之中都會朝著那個方面奮鬥。

諸葛亮對於樂毅的模仿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代表作品是《隆中對》和《出師表》,但是這兩部作品之前數百年就有一部作品叫《答燕惠王書》,就是出自於燕國全才樂毅之手。諸葛亮為了向自己的偶像看齊,他在寫書和寫朝廷奏章信風之中也採用的自己偶像的格式與體裁。

樂毅是燕國時代的一個傳奇人物,在他的帶領之下,曾經弱小無比的燕國一下子崛起,接連打敗強大的齊國,攻下了齊國70座城池,差點滅亡齊國這樣的輝煌戰績在整個春秋時代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在軍隊治理與政治博弈方面,諸葛亮十分推崇樂毅的方式,從諸葛亮後期治理蜀國方面和打仗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作風和燕國的樂毅是十分相似的。

而且從蜀漢和燕國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來看,也有相同性,燕國的遼東之地,那裡氣候寒冷,百姓稀少,根本無法和中原相比,所以燕國是最為弱小的國家,常年受到齊國晉國這些大國的欺凌,在樂毅沒有出現之前毫無反手之力。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同樣的處境在蜀漢時代也是一樣,就算蜀漢聯合東吳都不能夠和北方強大的魏國相匹敵,但這樣的惡劣環境無法恐嚇擁有雄才的諸葛亮,他帶著蜀漢一心想要創造樂毅擊敗強大齊國一般的奇蹟。

可惜的是三國曆史十分悲劇,諸葛亮後期嘔心瀝膽花費10多年的時間7次北伐中原,很多次離成功只差一步,但半隻腳邁進了那個門檻,卻又被打回到原地,這樣悲劇性的歷史和長期勞心勞累,使得諸葛亮最終病死在五丈原,沒有完成他的人生理想。

諸葛亮對於管仲的嚮往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諸葛亮人生之中兩大偶像,除去燕國的樂毅之外,那就是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管仲並不是那樣的打仗軍事人才。相反的是財政與百姓民生,商業等方面作出了無比重要的貢獻,使得當時的齊國靠著發展沿海商業與打造鹽田成為了東方最富庶的國家。

三國時代的蜀國雖然在天下格局之中佔據了1/3的局面,但在魏蜀吳三個國家之中卻是最為弱小的一個,特別是在關羽丟失荊州和劉備被東吳大敗之後,整個蜀漢精銳喪失殆盡,諸葛亮接過來的是一個破爛不堪的王國,隨時都有可能崩塌。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在諸葛亮修養國家的那幾年之中,他使用的治國理政方法一直是向齊國的管仲看齊的,首先他重視民生,讓百姓儘量早期不接觸戰爭,制定嚴格的法律管理官員之間的腐敗與行政。並且親自帶頭使用廉潔的方式去做官,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評。正是因為諸葛亮使用管仲方式治理蜀國,才使得8年之後的蜀國初步擁有了北伐的力量。

諸葛亮這個人的粉絲價值觀與他個人執行能力很強,他並不是像今天一些人只會去崇拜而不會去行動,諸葛亮說到做到,他崇拜誰就要成為誰,在成為之後並會實現一種超越的行為。其實在那個時候,諸葛亮靠著益州的蜀國能夠多次北伐曹魏並取得不敗的戰績已經是一種奇蹟。

正史之中諸葛亮其實更像蕭何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諸葛亮是一個智慧,謀略,軍事打仗都具備的全能型人物,這是三國演義結合部分史料給我們製作的一個完美形象,因為這種形象過於完美,受到了近代文史大家魯迅先生的質疑,他說這樣的諸葛亮難道是神仙妖怪一般的人物嗎?

實際上這是缺乏對史料研究和對正式閱讀的一種表現,真正《三國志》正史之中記載的諸葛亮更接近漢朝初年的蕭何,而不是春秋時代的管仲和樂毅。那麼蜀漢的諸葛亮究竟是在哪些方面更接近漢朝初年的蕭何呢?

諸葛亮明明更像蕭何,為何他要自比管仲和樂毅,是他糊塗了嗎?

說諸葛亮更加接近蕭何,實際上是從他的綜合特點來看,諸葛亮用了8年的時間就將劉備死掉之後的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更加充分的體現諸葛亮就是一種治國型人才,而並不是軍事打仗型人才。諸葛亮多次北伐,雖然沒有慘敗,也沒有大勝,但是他在許多次北伐之中,任人唯親,貽誤戰機,這是根本的表現。

蜀國這個天府之國在諸葛亮的手裡運轉起來完全就像一臺為戰爭服務的軍事農業基地,農民源源不斷的生產糧食布匹,以及打造兵器,而整個文官和武將系統發動北伐戰爭,企圖取得勝利。這和漢朝初年劉邦征戰天下,蕭何坐鎮關中十分相似,只不過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同時扮演了蕭何與弱化版的韓信形象。

總結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可以猜想對於《三國志》之中的諸葛亮,他其實更加接近蕭何這種人物。但那個時候的亂世不允許他這樣去做,在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死後,蜀國既缺少強大的武將,也缺少一些如同張良的謀士,諸葛亮只能一人將這份巨大的責任承擔起來,既做蕭何又做張良,還要去做韓信,如果劉備沒有那麼過早的死亡,或許諸葛亮能夠成為第2個蕭何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