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靖難之役以朱允炆一方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整個過程中他的軍隊並非完全沒有機會。尤其是在朱棣起兵的初期,朱允炆在兵力上有著絕對的優勢,明軍對燕軍形成了重重包圍。在這種戰爭態勢下,絕大多數明朝將領都不看好朱棣,就連燕軍內部也對戰爭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這個階段燕軍與明軍作戰就是險象環生,不但朱棣在前線幾次遭遇生死危機,作為大本營的北平也差點被李景隆攻陷。可以說這是朱允炆最接近成功平定北方大亂的時刻,可惜卻因為李景隆的處置不當而導致機會白白流失。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當時朱允炆讓李景隆出任平燕軍統帥,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伐朱棣。而朱棣方面雖然在擊敗耿炳文後兵力有所增強,但在五十萬明軍面前也顯得微不足道。燕軍對於這場大戰是非常謹慎地,認為他們將面臨有史以來最強的對手。而朱棣對這場大戰卻非常樂觀,仍舊李景隆就是紙上談兵的貨色,明軍的強大隻是紙老虎而已。因此朱棣採取了誘敵深入的做法,他撤掉了盧溝橋的守軍,放李景隆率領大軍直入北平城下。而朱棣個人卻帶著主力前去大寧城處理寧王朱權的問題,將北平城委託給燕王世子朱高熾。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朱棣的目的是利用北方天寒地凍的自然環境,南方明軍不適合這種環境的特點,誘敵深入後殲敵於城下。朱棣認為,朱高熾率領的北平守軍雖然不多,但依靠堅城的地理優勢和氣候環境優勢,完全可以阻敵於城下,為燕軍主力的包抄破敵創造戰機。實戰之中朱棣趁著李景隆大軍攻打北平的空隙,帶著燕軍主力在大寧城收降了寧王麾下的朵顏三衛,然後由騎兵包抄李景隆後方,最終完成了破敵於北平城下的戰略目的。可是這個計劃並非一帆風順,在李景隆攻打北平城時也是險象環生,差一點就攻陷了北平城,讓朱棣的計劃破產。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李景隆放棄朱棣的燕軍主力,死磕燕軍大本營北平城,雖然有輕敵冒進和朱棣誘敵深入的原因,但這個選擇不能說完全錯誤。從當時的戰爭形態看,李景隆的選擇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燕軍是北方軍隊,騎兵多於步兵,還是主場作戰,機動性遠遠強於明軍。明軍北伐是客軍,對戰場環境不熟,追著燕軍搞機動的確不是什麼好主意。李景隆攻打北平城是抓住了燕軍的死穴,力圖畢其功於一役。這種想法並沒有錯,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忽略了很多額外的環境因素,而這些因素也是使得這場戰役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由於明軍兵力遠超燕軍,所以北平城守軍只能採取固守待援的策略。當時朱高熾麾下的北平守軍數量不多,正規軍只有一萬餘人,加上輜重後勤和燕軍家眷也就不到三萬人。所以為了應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攻城,朱高熾動員了整個北平城的百姓,甚至拆毀了不少建築用於製作守城工具和武器裝備。可在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面前,這種全力守城也是非常危險的,北平城頭可以說是險象環生,戰爭非常慘烈。李景隆雖然是紙上談兵的樣子貨,但麾下將領中也不乏名將,給守城的朱高熾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其中給朱高熾造成最大麻煩的就是明軍都督瞿能,他為李景隆創造了最接近攻陷北平城的戰機。瞿能與其父瞿通都是明朝開國名將,在朱元璋建立明朝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瞿通一度出任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僉事,官至正二品,是明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瞿通去世後,瞿能承襲了爵位,出任四川都指揮使,成為明軍坐鎮西南的大將。瞿能的軍事生涯非常豐富,有著與各種軍隊作戰的經驗,其麾下軍隊戰鬥力極強。在北平城的攻防戰中,明軍數量雖多,但表現出卻是良莠不齊,很多軍隊因環境因素無法作戰,而瞿能的軍隊卻表現得非常強悍。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在這場戰爭中,明軍輪番攻打北平城,對此被朱高熾率領守軍擊退。瞿能率領兒子瞿鬱、瞿陶作戰,麾下有上千騎兵,有著高機動性的優勢。他們趁著守軍不備,藉著雲梯衝擊北平的張液門,竟然一鼓作氣登上城頭,在北平的城防體系中開啟一個缺口。瞿能的軍隊不但在城頭建立了陣地,還從內部開啟城門,為接應明軍進成做好了一切準備。由於瞿能麾下軍隊數量不多,他擔憂貿然進城被燕軍圍攻,便向統帥李景隆求援。李景隆竟然奇葩的阻止瞿能率軍隊進成的計劃,下令其退兵,讓其等第二天準備完全了再攻佔北平。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李景隆出人意料的處理方式讓明軍錯過了這個機會,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接近勝利的時刻。朱高熾得到這個訊息時瞿能已經撤離,他考察現場發現了燕軍在防禦方面的疏漏。然後他果斷採取措施,讓燕軍在城牆上澆水成冰,利用北方嚴寒的天氣阻止明軍再次登城。當北平的城牆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堅冰後,整個城牆變得滑不溜手,瞿能那種靠著突襲登上城牆的打法再也不管用了。這是靖難之役中南方明軍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也是朱允炆最好的機會。結果被李景隆給敗壞了,也讓朱棣逃過一劫。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關於李景隆為何阻止瞿能進入北平的原因,歷史學者們眾說紛紜。最為離譜的一種說法是李景隆是朱棣的雙面間諜,所以根本不會帶領明軍攻陷北平城。這種說法還以後來朱棣將李景隆地位放在靖難功臣之上的事情做證據,編出了一段花團錦簇的故事。可是從歷史資料來看,這完全是主觀臆測的。李景隆雖然和朱棣是親戚關係,但他與朱棣來往並不密切。朱棣是在南征北戰中長大的,而李景隆則是生活在金陵和平的環境下。雖然後來朱元璋也派李景隆到處練兵和剿匪,但其軍事經驗遠遠不必上深入大漠與北元作戰的朱棣。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因此兩人在軍事生涯上並非交集,個人來往和社交圈完全沒有重合。僅僅憑兩人之間的親戚關係,就說李景隆給朱棣當雙面諜,這完全是胡亂猜測。要說兩人的交集的淵源,李景隆與瞿能的關係,比他與朱棣密切得多。瞿能在四川當都指揮使時,創立了四川的茶馬司,用於也西蕃進行茶馬貿易。後來朱元璋把這個茶馬司交給李景隆管理,可以說瞿能是李景隆的前任。而對於李景隆放棄攻入北平城的說法中,有一種就是說他猜忌瞿能。如果這個成立,那對於關係薄弱的朱棣而言,豈不是更加不可信任的物件?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在我看來,李景隆放棄攻入北平的良機,的確是與猜忌瞿能有關,而根源卻是在朱允炆身上。瞿能作為開國名將,在當時的排名不高,但卻是勳貴二代圈子中出類拔萃的存在。他最大的功績便是平定了四川的建昌衛指揮使月魯帖木兒繹忽樂叛亂,在此之前還和藍玉平定了西蕃蠻族叛亂。當時瞿能作為藍玉的副手,兩人交情很厚,這是明朝軍中眾所周知的事情。後來藍玉案爆發,他也因此牽扯進去,差點就被朱元璋殺了。好在他治理四川時與蜀王朱椿交情深厚,由蜀王出面說情,他才逃過一劫。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因此瞿能既是藍玉案的殘黨,又是偏向藩王黨的勳貴。這兩個身份中的任何一個都是朱允炆防範的物件,兩個身份疊加肯定是不得不猜忌的。而蜀王朱椿與被囚禁的代王朱桂又是親兄弟,這對瞿能來說就是雪上加霜。在如此多的負面身份加持下,李景隆不可能讓瞿能拿了攻破北平城的頭功。

前兩章我分析過,朱允炆交給李景隆的任務除了平定朱棣外,還要利用戰爭機會掌控軍權,削弱勳貴和藩王勢力。如果讓瞿能拿了平燕的頭功,那這個目標就沒法完成了。事出突然,李景隆根本沒有做好進城搶功勞的準備,只能下令瞿能放棄這個戰機。

永樂仁宣(十四)李景隆差一點攻佔北平,他召回瞿能導致功敗垂成

但是戰機這種事情,可遇而不可求,怎麼可能重複出現?而朱高熾也不是蠢笨之人,事後自然要查漏補缺,怎麼可能留給瞿能第二次一模一樣的機會?李景隆認為自己做好準備,再讓瞿能依葫蘆畫瓢來一次,就能攻破北平城,這也太天真了。從這些天真的想法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景隆不僅是紙上談兵,而且對於戰爭的認識還停留文學作品上。朱允炆用這種文藝青年打天下,我也是醉了。戰爭的藝術只停留在文學作品上,實際上戰爭是殘酷的,這才是戰爭的本質。連這個本質都沒吃透,就指揮大軍北伐朱棣,焉有不敗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