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知府大人看到一塊豆腐有些蹊蹺,詢問後查出一件寶物

1852年,雲南曲靖,一名豆腐坊的夥計來給知府大人送豆腐,正好趕上知府準備出門,看見熱氣騰騰的豆腐,知府忽然大驚失色。

這位知府名叫鄧爾恆,是清朝名臣總督鄧廷楨之子,從小聰明好學,在父親的影響下,飽讀詩書,博覽群書,對各種文學和書法頗有研究。後來於道光十三年考入進士,不久後趕赴雲南曲靖任知府。

鄧大人從小喜歡吃豆腐,來到曲靖上任後,他就讓屬下四處打聽,看哪家豆腐坊做得豆腐好,好讓其長期給府衙廚房供應豆腐。衙役經過一番尋訪後,在楊旗田村尋得一家豆腐坊,老闆祖上就是賣豆腐的,傳到他手上已經三代了,手藝精湛,豆腐做得越來越好,十里八村都跑到他這買豆腐吃,於是鄧大人就決定,讓這家豆腐坊每天按時將剛出鍋的熱豆腐,送往府衙供大家食用。

這天早上,鄧大人正準備出門辦事,剛走到大門口,迎面碰上了過來送豆腐的夥計,他笑著向夥計打了一聲招呼,無意間瞧了一眼熱氣騰騰的豆腐,這一瞧不打緊,一下子把鄧大人吃了一驚,他竟然發現豆腐上面刻有奇怪的文字,這讓他感到很是不解,於是情不自禁地走進細看,這一看,更是讓他大驚失色。

1852年,知府大人看到一塊豆腐有些蹊蹺,詢問後查出一件寶物

原來,豆腐上刻的字竟然是傳說中的《爨(cuan)寶子碑》文字,這可非同小可,什麼人有如此本事,竟然能在豆腐上將失傳已久的《爨寶子碑》刻上去?鄧大人不敢怠慢,立即帶上衙役來到了楊旗田村,找到了那間豆腐坊。

老闆一看知府大人到訪,驚出一身冷汗,趕緊上前迎接,鄧大人開門見山地問他,那豆腐上的文字是哪位高人刻上去的?老闆一聽知府大人詢問這個,他立馬就笑了,說這些文字並不是什麼人刻上去的。於是將鄧大人帶到了他做豆腐的地方,鄧大人這才看清楚,原來老闆將剛出鍋的豆腐腦倒在一塊大石板上壓成豆腐,而這塊石板表面刻有文字,所以自然就印在豆腐上了。

鄧大人趕緊上前仔細檢視,結果欣喜地發現,這塊石板就是傳說中的《爨寶子碑》,當時鄧大人一下子如獲至寶,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接著詢問老闆這塊《爨寶子碑》是從哪裡得到的?老闆見知府大人對一塊石板如此開心,當下也樂呵呵地說,是他爺爺無意中在地裡挖出來的,當時看著又大又平整,覺得用來壓豆腐不錯,於是就帶回了家中。

1852年,知府大人看到一塊豆腐有些蹊蹺,詢問後查出一件寶物

鄧大人聽了老闆的訴說後,心裡感慨萬千,幸好老人家將其拿回來做豆腐使用,要是做其他用處,恐怕如今已經面目全非了。於是誇獎了一番豆腐坊老闆保護《爨寶子碑》有功後,就安排人手將其帶回了府衙。

到了民國期間,各路軍閥混戰連天,雲南曲靖也被炮火包圍,《爨寶子碑》差一點被士兵們毀掉,幸好有個叫做張士元的人,知其十分珍貴,費了很大的心血才將其儲存下來。到了1937年,當時的政府撥款委託原曲靖中學校長謝琅書在校園內建造了“爨碑亭”,將《爨寶子碑》儲存其中。直至1961年,曲靖第一中學所儲存的《爨寶子碑》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這個《爨寶子碑》究竟有何寶貴之處?為何會令鄧爾恆及後世各方人士極力保護呢?

1852年,知府大人看到一塊豆腐有些蹊蹺,詢問後查出一件寶物

原來,此碑刻於1600多年前東晉太亨四年,全稱叫做《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高190釐米,寬71釐米,共刻有13行碑文,每行30字共400餘字,碑文主要內容是記錄了爨寶子的生平事蹟。

爨寶子生於380年,死於403年,總共活了23年,但其天資過人,勤奮好學,19歲便出任建寧(雲南曲靖)太守,當時中原大地戰事頻繁,爨寶子審時度勢,採取了對外賓服於中原王朝,對內實行平等相待、團結和睦之策,結果人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但是好景不長,沒想到在他23歲時忽然去世了,他人為其篆刻了《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的寶貴之處就在於這些碑文字型,它是一種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打破常規常態的勻稱均衡,結字極為大膽,用筆雄奇,舒展的筆勢如長槍大戟,每一個字都是因字而形,尤其強調三角點折彎與橫畫兩端“雁尾”之方強,外露鋒芒,耀其精神。

《爨寶子碑》是隸書過渡楷書的典型實物,它充分反映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字型風格。對於研究古代書法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愧是一件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