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一個細節促進了革命程序,加快了清廷的退位

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只是壓倒清朝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憑藉武昌起義的那些人馬,連馮國璋帶領的清軍都打不過。清朝之所以能迅速的滅亡,一則是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二則是武昌起義給了袁世凱的北洋系一個逼宮的理由。而在這場革命中,作為投機者的黎元洪,雖然並非袁世凱的北洋系,但是因為對一個小細節的把握,不但幫了袁世凱不小的忙,也使得在民國初年總統走馬燈一樣變化的時局中,黎元洪能中穩居副總統之位。

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一個細節促進了革命程序,加快了清廷的退位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打響以後,據張振武說的,作為湖北督軍的黎元洪,是他從床底下拉出來的。因為起義的新軍官階都不高,沒有震懾和領導全軍的威望,而黎元洪有,所以大家拿著槍逼著黎元洪革命。黎元洪剛開始沒反應過來,對於帶頭造反這樣的事,他自然是不敢領頭的,於是百般拒絕。

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一個細節促進了革命程序,加快了清廷的退位

首義大都督黎元洪

最後,起義軍沒辦法,只能冒用他的命令張貼了安民的告示,據親歷者講述,《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佈告》張貼於武漢街頭時,“到處擠滿了觀眾,不識字的人請識字的人念給他們聽。武昌街頭巷尾,可謂萬頭攢動,群情興奮,許多人流下熱淚,感到揚眉吐氣”,黎元洪看到當時武漢街頭民眾的反應,才覺得民心可用,開始答應做起義軍的頭頭。

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一個細節促進了革命程序,加快了清廷的退位

作為下層的官兵,新軍雖然舉行了首義,但是面對以後向哪走,怎麼走的問題,其實還是很迷茫的。黎元洪答應革命以後,大家總算有了點主心骨。造反這條路,成則高官厚祿,敗則滿門罹禍,所以,這時候的黎元洪不一定是假心的,有時候眼界的確決定高度,黎元洪知道武漢有大清朝的一箇中轉銀庫,這樣的細節,起義軍並沒有想到,即使想到了也不一定想到怎麼使用。黎元洪深知革命事大,憑藉武昌這些兵馬是萬萬不行的,於是通電全國,勸說各省,勸說各省宣佈獨立以響應起義,並且答應只要響應起義的,自己會給他們發錢。

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一個細節促進了革命程序,加快了清廷的退位

武昌起義博物館

在自己的勸說和拉攏下,很快有幾個省宣佈獨立,僅僅一個月後,即使在起義軍遭受了”陽夏大敗“武漢三鎮只剩下武昌還在手裡的時候,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仍然紛紛宣佈脫離

清政府

宣佈獨立。反過來多省獨立對清庭的震撼遠比有幾個人造反要大,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的壓力可想而知。其實很多事情有偶然的一面,也有必然的一面。正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數十次的起義,共和的宣傳已經深入民心,武昌起義也罷,黎元洪散盡庫銀也罷,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首義大都督黎元洪,一個細節促進了革命程序,加快了清廷的退位

辛亥革命